第05版:健康许昌

呼吸之间春化雨

——记许昌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景春

工作中的刘景春

本报记者 张炜华 文/图

“这药连成分都没有,不能再吃了。平常可不能听说啥药有用就买来吃,这样不仅于治疗无益,而且还可能加重病情。”1月12日上午,记者在许昌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见到该科主任刘景春时,他正在为一名40多岁的男性患者诊治。该患者拿出四五种药,问刘景春是否可以治疗他的哮喘。刘景春仔细看过每一种药,把于病情无益的挑拣出来,和患者细细分说。

从医33年,刘景春与呼吸专业打交道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他用一双妙手为一名又一名患者解除病痛,用春风化雨的态度,温暖着患者的心。

“我曾在很多科室轮转过,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等,最终选择留在呼吸科。”刘景春说,在轮转的过程中,他看到很多因为及时进行呼吸支持、有效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病例。对此,他深有感触:“大多数危重症患者都伴随有呼吸系统疾病,需要进行呼吸支持以争取抢救时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希望能帮到更多患者。”

在这样的初心下,刘景春不断学习,多次进修。其间,刘景春接触到了很多新技术,并将其运用到临床治疗。2000年,他较早地在我市采用了经鼻气管插管术抢救危重症患者。该技术当时在河南省很少被应用。

1999年,刘景春到北京301医院进修,学成归来后成为许昌市人民医院“呼吸机使用第一人”。因为熟悉呼吸机常见的报警原因,并能给予相应处理,他的工作地点常常随着呼吸机转移。“呼吸机操作难度大,万一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刘景春说。后来,他培养出许昌市人民医院第一批能熟练操作呼吸机的医生和护士。

个人的不断努力也带来了团队的技术进步。30多年来,刘景春带领许昌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先后引进了经鼻气管插管术、气管镜下良恶性肿瘤治疗技术、气管狭窄支气管镜治疗及支架植入术、CT引导下肺穿刺技术等多项新技术,为一名又一名危重症患者解除了病痛。

为了更好地诊治患者,刘景春不仅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引进,而且重视技能的提升。当气管镜、胸部CT、痰涂片、血清等常规检查无法确诊肺部病灶的时候,就要通过肺部穿刺活检术进行诊断。

成功进行肺部穿刺的关键是准确定位。如果定位不准,就会重复穿刺,从而增加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为了提高肺部穿刺的精准度,刘景春不断通过模拟练习增强手感、积累经验。

在刘景春的手机里,存着一组肺部穿刺的影像照片。进行肺部穿刺的患者因肺部病灶较小,病灶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准确定位难度很大。刘景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成功避开血管和神经,完成了穿刺,患者术后几乎没有并发症。

作为一名呼吸专业医生,刘景春还要经常和传染病患者打交道,2003年抗击非典、2009年抗击甲型H1N1流感、2013年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9年抗击新冠肺炎……他每次都作为专家组成员冲锋在一线。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景春既要做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的筛查、救治,又要随时做好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患者的会诊与治疗,每天超负荷工作。

全了大家,却舍了小家。刘景春的母亲因胆管癌晚期两次住进许昌市人民医院,可忙碌的他却很少有时间去看望母亲。疫情尚未完全控制时,他的母亲去世了,彼时的他正在医院,却连母亲的最后一眼也没能见到。伤心过后,他抹掉眼泪,再次投入工作当中,直到疫情好转回到家中,才尽情地大哭一场。

患者生命相托,医生责任在肩。“我只有坚守,才能不负患者重托。”刘景春说,看到患者康复是他最安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