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江锋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
新的一年,魏都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全力推进“产业兴区、创新强区、富民安区”。预期目标,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其中,第二产业增长7.8%,第三产业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
推进产业转型 提升发展能级
2021年,魏都区将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产业转型发展计划,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做强工业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工业“1355”行动计划,围绕高端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三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壮大产业集群;依托万里交科建筑材料产业园、浩瑞建材等项目,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新材料产业园依托与北京理工大学合建的两个分中心,力争引进2家以上生产企业入驻;以万容科技、力玄科技等项目落地为契机,加快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持路太机械与国内知名研发机构合作,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进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实施现代服务业“一赋四培”行动计划,加快加大曹魏古城开发建设和三国文化IP开发力度,擦亮三国文化名片;引入全国即时物流龙头企业,推进即时物流产业园建设;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培育壮大中医、中药、养老产业,探索“中医+养老”服务模式。
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全力加快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287.2亿元;重点实施19个工业项目,确保微光夜视等10个项目如期开工、新材料产业园等9个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推进41个服务业项目,确保鲲鹏配套软件开发、生态养老开发等项目如期开竣工;同步实施40个城建、交通、社会事业项目。
强化创新驱动 壮大发展动能
魏都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需求。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力争2021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80家以上,省、市科技孵化器2家;深入推进“三大改造”,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2个,完成投资45亿元;持续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引导30家企业完成对标、2家企业完成贯标;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以德通5G+互联网平台为龙头,确保5G工业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在3个以上。
集聚创新优质资源。支持纪年科技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实体平台和具体项目为纽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阻燃材料研究中心运营,举办好全国阻燃学术年会和国际阻燃峰会高峰论坛,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研中心落地;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壮大创新人才队伍。继续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个;研究出台人才引进政策,解决好引入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高科技人才创造适宜的环境;制定完善重大科技贡献奖励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力争2021年新组建高规格创新研发平台2个、新建市级研发平台3个。
办好为民实事 共享发展成果
2021年,魏都区将以“两区、两改、两线、六路”为重点,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双创”宜居示范区;围绕“三纵三横”发展框架,统筹推进区域内丁庄社区棚改、陈庄街下穿京广铁路、劳动路拓宽、魏都高新综合研发会展中心等项目,完善“双创”宜居示范区基础架构。
办好惠民为民实事。持续实施民生365工程,加快推进五一路小学、区实验学校改扩建等教育项目;完善“15分钟服务圈”;加快中医药传承发展,确保7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优化老年人助餐服务,推进智慧养老体系建设。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重点企业、时段、区域管控,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实现减污降碳同步推进;实施“四水同治”,启动西部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项目建设,确保清潩河、灞陵河、运粮河等3条河流水质稳定达标。
积极推进低碳循环发展。依托静脉产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推动新型“无废城市”建设EOD模式试点项目,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魏都路径;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标准推进14个总投资3123万元的绿化项目,让多彩魏都成为一张生态名片。
宏伟蓝图在未来,奋进之路在脚下。魏都区广大干部群众将围绕“产业兴区、创新强区、富民安区”发展思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锐意进取,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