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1日,从今天起我市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将正式上课,一个崭新的学期拉开了帷幕。然而,重新返回课堂的中小学生,其中很多人都会出现做事心不在焉、厌学、焦虑、上课走神儿、情绪不稳定等现象。心理专家认为,这都是学生没有做好开学准备的缘故。
那么,面对已经到来的新学期,中小学生该如何调整好心态,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中呢?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从休闲到紧张,需要一个过渡
“开学后,学生出现做事心不在焉、厌学、焦虑、上课走神儿、情绪不稳定等现象是很常见的。”许昌实验中学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老师吴俊丽说,寒假中,学生处于一种相对休闲、轻松的生活状态,而开学后学习生活是相当紧张的。如果开学前学生没有经历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调节,是很容易出现上述现象的。
开学前,学生可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调整生活状态、制订生活计划等方式做好开学准备。一方面,寒假最后一个星期,学生的作息时间可以调整为和上学时一样,使身体逐渐适应紧张的作息规律;另一方面,寒假最后几天学生应多读书,复习旧知识、预习新内容,逐步恢复学习的状态。此外,学生还要做好生活规划,降低走亲访友、外出游玩的频率,把心逐渐收回来。
“如果中小学生在开学前没有做好这些工作,直接进入学习生活就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吴俊丽介绍,严重的还会诱发“开学综合征”,既影响学习又影响身心健康。
孩子步入正轨,离不开家长鼓励
对于没有经历过开学前准备的学生,吴俊丽也给出了调整身心状态的方法。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以信心和勇气。中小学生开学后,产生焦虑的一大原因是骤然增加的学习压力,有些孩子甚至可能产生恐惧的心理。她认为,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但要避免简单粗暴的干涉。孩子如出现异常的心理反应,家长也不必紧张,可与孩子沟通交流,如谈论孩子的好朋友、学校里发生的孩子感兴趣的事,以及孩子的老师等,帮助他们减缓心理波动,以逐渐适应学校生活。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要多表扬孩子,给孩子提供正面的心理能量,让孩子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新学期的学习。
新知识的学习也是中小学生开学后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新知识对于心智还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还是一片“未知领域”,离开熟悉的“已知领域”,探索知识海洋中的“未知领域”,对于一些中小学生来说还是颇有压力的。吴俊丽表示,父母可协助孩子做好旧知识的巩固提高以及新知识的适度预习,消除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
新学期,有个计划很重要
学习计划是学生实现目标的蓝图,在实施过程中,它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学习习惯。因此,新学期伊始,让中小学生摆脱焦虑、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制订学习计划很有必要。
“新学期、新气象。学生们可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制订学习计划。”吴俊丽说,这个计划不能只局限在学习范围内,生活习惯等都可以列入。
就学习来说,学生可以先定下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期末考试的时候要取得什么样的名次;薄弱的学科,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要提高到什么样的程度等。围绕这个目标,再一步步制订计划,并严格落实、实施。家长也要起到督促作用,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生活方面,学生可以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目标,也可以把学会做菜、修理简单的家具电器等作为目标,使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有了目标与计划,学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便不会迷惘。
阅读,既获取知识又能静心
阅读是人们继承文化遗产、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小学生勤于阅读,具有储备知识、开阔视野和心胸等好处。对于刚刚走入新学期,仍处于“心绪不宁”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无疑是静心良药。
“很多人说,安静才能看书,其实看书也能让人安静。”吴俊丽介绍,一本好书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精彩的情节能让孩子深陷其中。春节期间,密集的走亲访友、外出游玩,让孩子的内心盛满了各种各样与学习无关的事物。而书香能去除他们心中的“杂质”,纯净身心、调节心情,让他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对待学习。
中小学生阅读,除了自己读书外,也可以和家长、伙伴们进行讨论,对阅读感悟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在思想碰撞中获取新的知识,又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