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春秋楼

大台戏

□吉兴甫

在我们老家,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一般情况下,总会有大戏上演。农历正月十五是县城演戏,农历二月二是七里庙演戏,农历三月三是盘古山庙会演戏,农历四月八是十里铺演戏。

尤其是农历三月三盘古山庙会演戏,少的有三台对演,多时有五台对演,声势浩大,规模宏伟,场面壮观,非常热闹。它涉及方圆百余里的唐河、桐柏、泌阳三个县。做生意的商贩,近的来自十里八乡,七镇六寨,万户千家;远的来自千里之外,全国各地,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内蒙古新疆,甘肃清海,沈阳大连,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云集于此。

演戏,也确实给做生意的创造和提供了极好的销售物资的公共场合,是一个销售商品的绝佳时机。说来也怪,不管是哪个地方演戏,一旦确定要演,第一知道的肯定是商人。不需要发通知、做宣传,那消息不胫而走,就像风一样,哗啦一下子,迅速传遍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传遍祖国各省,仿佛天下皆知。对于那些做生意的人来说,获此消息,欣喜若狂,筹物资,储商品,备车辆,安置摊架设施等。不做生意的平民百姓及早安排好家务事,种田农民不是很急需、很重要的农活,暂时放一放,缓一缓,把非得处理的事情处理好,时刻准备着去看戏,看热闹。一旦开戏,那时候基本是生产队集体放假,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机关里除安排好值班人员外,其他都放假。

到开戏那天,早早从四面八方,朝圣般的人群蜂拥而至,三五成群,结伴同行,一拨接一拨向演出地会聚。到处可以看到,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人们络绎不绝,有坐车的,有步行的,拖家带口,匆匆忙忙向戏场赶,那场景真是车水马龙。车如长蛇阵,人似海水潮,放眼望去漫无边际。到戏场,第一眼给人的感觉是人山人海,除了人还是人。喇叭声,人语声,车笛声,喧哗一片,像沸腾一样。现场,那些经商小贩早已铺设就绪,摆着长长龙蛇阵,有搭帐篷的,有露天摆设的,有铺地摊的。销售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其中最多的是:锅碗瓢勺,金铜玉器,绫罗绸缎,床单被面,衣服鞋子,帽子围巾,袜子手套,香皂肥皂,胭脂口红。还有吃的用的喝的,无所不有。还有烟酒、青茶、干果、山珍、海味等,来自天南地北的各种商品。那场景显得非常壮观,气氛特别热闹。

为什么演一场戏,有这么热闹,这么隆重,这么气派?分析主要原因,不外乎:一是,那时候经济落后,人们生活都很困难,别说花钱去看戏了,绝大多数就是想看场戏、看场电影平时也不方便,没有那条件,不像现在生活条件好,各家基本上都能消费得起。二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闲戏。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抽出时间去看戏。三是,像这样大规模,这样隆重,又这么集中的很少,而且人们借此机会还可以走亲访友,串门会朋。说到看戏,真正坐下来纯粹看戏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看热闹、闲逛,感受一下热闹气氛而已。

下面以农历三月三盘古山庙会为例,说说看戏的基本情况。每年农历三月三一般安排三至五台戏。戏的种类大多是:河南豫剧、曲剧、越调。有时也安排外省的戏剧,如:安徽黄梅戏、河北梆子,这些剧种当地人都能听得懂,喜欢看,符合大众口味。演出剧目以古装戏为主,现代戏为辅。古装戏有《打金枝》《骂金殿》《劈山救母》《白蛇传》《杨家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寇准背靴》《包公断案》《王宝钗坐寒窑》《窦娥冤》《陈三两爬堂》《吕布戏貂蝉》《诸葛亮吊孝》等。现代戏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龙江颂》《江姐》《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龙须沟》等。

说到剧场,在民间有句顺口溜:“书场静,戏场乱,戏场一乱一大片”。这里所说的书场,就是指说评书或者坠子书的剧场,戏场是指唱大戏的场合。由于戏场看戏人多,场面大,很容易出现骚动的乱场现象。所以,每次演出,每台戏每场都安排镇场的人员。镇场人员其实就是维护剧场秩序的工作人员。他们手持长竹竿,站在剧场四个方向,时刻观察,注视剧场的动静,一旦发现哪里有骚动的迹象,立即挥舞竹竿,强行让人们安静下来。但是,有时真乱起来,场面难以控制,连他们也没办法。谁都知道剧场乱起来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危险,弄不好是会出人命的。什么时候容易出现乱场呢?往往是戏演到高潮时,最容易出现乱场。我记得有一次,当戏演到一半时,正是高潮,突然,剧场骚动起来,一开始一小片,随后是大面积,最后是全场。那场景太可怕了,正如浪潮似的,一浪起一浪落,喇叭声,人喊声,混乱一片,人挨人,人推人,谁也不敢倒下去,一旦倒下很难站起来,挤压得哭爹喊娘,鞋子被踩掉也不敢弯腰提,任它掉去。那场景谁也无法左右,维护秩序的人员也无能为力,全场骚乱很长时间,戏也没法演了。等戏一停,人们渐渐稳定下来,待全场彻底安静了,戏才再次开演。事后听说,乱场还踩死了一个人。

演戏也很有意思,戏台越多越热闹,这叫好戏连台。开始演头一两天属于正常演出,各剧团都不会上一级或特级演员,到第三天开始对戏时,也是最关键时候,就请出剧团的台柱子顶场,拿出剧团真正的看家本领,施出绝技,以赢得观众好评和赞誉,赢得喝彩声。其实这也是宣传剧团的最佳时候。名声好,声誉高,对剧团今后发展有利。通过对戏,可以看哪个戏台前人多,最热闹,说明这个剧团艺术水平高,受人欢迎,名声好。能赢得人们说好,也是对演员的最大褒奖。说是看戏,倒不如说是看热闹。很多人每场戏看完,也没弄懂什么内容,什么故事情节,什么人物形象,更别说什么唱腔、戏词了,最多只是知道是古装戏,知道戏名而已。

一般情况,每台戏每天安排上下午各一场。有时,偶尔晚上会加演一场。一旦晚上演出,人们听说后,就会连着看,等戏演完后,在黑夜匆忙往回赶,到家已经很晚很晚。

大台戏,流行几千年,备受百姓欢迎和喜爱。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人物,演绎故事,呈现给观众以美的形象,把人物演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戏曲还能教化人们,使人们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识别什么是真善美,进而弘扬正气及美好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以前那种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淘汰,一些新的娱乐形式在悄悄走红。因此,中国戏曲文化渐渐被淡化,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被忽略。戏曲被电视剧取代,评书被小品取代,好的民族歌曲被流行歌曲取代。所以,现在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出现了戏曲萧条的境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