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春秋楼

二月二,龙抬头

□米丽宏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落,地冒油。修犁地,喂饱牛。大囤满,小囤流。农历二月,春回人间,大地复苏,正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此时,百花绽放,山野变绿;沉寂了一冬的土地,等待着犁铧的唤醒;种子在一场春雨后,就会向田地出发;一年的收获,从这里萌发。

在古人看来,这大好的图景,都是“龙”带给人间的。

抬头的“龙”,首先是一种星象。

为研究星象和农业的关系,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将天空的恒星划分成“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东方七宿在东方的天空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被称为东方苍龙。东方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每到农历二月二前后,黄昏时“龙角星”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而苍龙的身子隐没在地平线下,只是角宿初露。这便是“龙抬头”。每到此时,人们就知道,春耕春种的时节到了。

农事,就大张旗鼓地开始了。这一天,皇帝带文武百官下田,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表示率先垂范,彰显对农耕的重视。

奶奶在世时,常常哼唱: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奶奶还会在头天傍晚,一遍一遍问:瓮里的水,挑满了吗?于是爹赶紧去挑水,以防次日惊动了井里抬头的龙。在乡村哲学里,龙的概念很宽泛,比如,水井、大河、清泉是水龙,石磨、碾子、大青石是旱龙。龙抬头这日,“旱龙”们给披上了一领席子,以免不识趣的人惊动它。

农历二月二一大早,奶奶在窗纸透过的微明曦光里,端着蜡烛,这里晃晃,那里照照,嘴里道:“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二月二,照窗台,蛐蟮蚰蜒进不来;二月二,照炕沿,各方仙家都不见。”

那时还小,不知道所谓的“仙家”指的是长虫和狐狸等可以成精的物儿。于是就跟奶奶喊:为啥不见?要见仙女的,要见!

弟弟妹妹在炕上一片声儿:要见要见!

我的奶奶就愠怒地走过来,捶向我们的屁股,口里骂道:见你娘那脚!炕上一片叽叽嘎嘎。我娘也在一边笑起来。

农历二月二,北方兴吃挑面,“抬龙头”嘛,你就用筷子往上挑,扬起嘴巴吸溜吧。这一挑就会挑出一帆风顺步步高。中午吃饺子,美名捏龙耳,捏捏龙耳就会耳聪目明身体好。

这一天,奶奶会拿出剃刀,郑重地为我爹剃一个光头。当我们看着爹那锃亮闪光的脑袋,捂嘴笑时,奶奶又拿剪刀在我们的小辫上划拉一下,说:这下好了,全成龙头了!

往往在早饭后,奶奶掏出灶里的草木灰,用簸箕端着去大门外。我们悄悄跟着,见她慢慢撒着,撒成弯弯曲曲一条线,一直蜿蜒到灶间的水瓮旁。撒完,奶奶向着屋里问:媳妇儿,抬头龙回来了吗?

我娘在窗下作答:好好的,接回来了!

这就把龙接回来了!从此后,神龙回家,诸“虫”退位;整整一年,佑着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看似狂放的动物,竟是如此祥瑞的神明。

当然,直到现在,谁也没见过狐媚的仙家、真正的龙。神秘的二月二,却一直印在脑子里。它像一个故事,故事的情节、主角和对人间祝福的美意,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