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春秋楼

奶 奶 的 歌 谣

□左慧娟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多年以后,当我五音不全地哼着《摇篮曲》哄着女儿入睡时,不禁想起——在夏日的夜晚,星光闪烁,蛙声阵阵,奶奶一边摇着蒲扇为我们姐弟四人驱赶蚊蝇,一边唱着歌谣,而我们侧卧在凉席上,随着奶奶的歌声摇头晃脑,轻声和唱,然后渐渐坠入香甜梦乡的情景。

我的奶奶出生于1908年,是一位传统的农村小脚老太太。小时候听老一辈人讲,奶奶是出生于大户人家的小姐。生于农村,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受格局所限,奶奶没有读书认字。然而奶奶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尤其是记忆力超好,远远地听到私塾先生讲四书五经都能熟记于心,还学会了加减乘除和九九乘法表,跟父亲学会了算账、记账和管账,女红更是在家中众姊妹间数一数二。至今姐姐仍然珍藏着一件当年奶奶出嫁时,自己绣制的绣有龙凤呈祥图案的大红套裙。

到了适婚年龄,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奶奶嫁给当时与之门当户对的爷爷。奶奶嫁到我家之后,帮着爷爷管家,照顾兄弟姊妹,男耕女织,并先后为爷爷生养了5个儿女。听二奶奶讲,奶奶很能干,纺花织布无一不精,一晚上能织一匹布,两头不见太阳能从家中走到开封卖布然后返回。后来,爷爷到郑州当了工人,奶奶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既主内又主外,每日匆匆忙忙,独自承担起照顾一大家子人的重任。

我与奶奶见面时,她已经70多岁了。印象中,奶奶永远都是头上挽着发髻,用银簪别着,秋冬季身穿旧式蓝大襟棉袄,春夏天则是月白色大襟褂,深黑色的大腰裤并不会根据季节的变换而变换,扎着腰、打着半截绑腿,足穿前尖后宽小脚鞋的和蔼可亲的老太太。

奶奶的歌谣总是多得唱不完。暖暖的阳光下,奶奶坐在老式的旧木凳上,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物,阳光从苍黑的老屋脊上斜照下来,温暖而慈祥。我们姐弟欢快地围坐在奶奶面前,小手托着下巴,仰着小脸看着奶奶。奶奶一边做针线,一边教我们唱:“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吱,叫奶奶……”唱着唱着,我和弟弟妹妹就歪着头,叽叽喳喳地问:“小老鼠为什么要叫奶奶啊!”奶奶笑眯眯地摸着我们的头:“傻孩子,因为奶奶最疼小老鼠啦!”

小时候我挑食不爱吃饭,奶奶就会吚吚哑哑地给我唱:“小宝宝馋又馋,想吃好的不吃饭;想吃桃桃有毛,想吃杏杏又酸。想吃核桃壳太硬,想吃葡萄洗不净。 想来想去太麻烦, 还是妈妈说得对:好好吃饭长得快!”

到了农历二月二,奶奶一边用碎花布给我穿“龙尾”一边教我唱:“二月二,拔豆棍,越拔越有劲……”到了阳春三月,奶奶就更喜气洋洋地唱:“三月里来三月三,老驴老马赶上山。驴打滚,马撒欢,骡子踢蹶一溜烟。”脱去穿了一冬天的笨重棉袄,我也开始在院子里奔跑,赶得鸡鸭满天飞。而这时,奶奶的笑声便会在摇曳的春光里越飘越远……

下雨天她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凉凉月夜她哼“月亮公公,月亮婆婆,请尔下来,吃个馍馍”;早上催我起床她歌“鹧鸪叫咕咕,叫子起读书,叫娘起饲猪,叫爹起驶牛”……童年的时光,在这动人的歌谣中越走越远。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小时候学习不好,作业做得慢,晚上经常一边写一边哭。奶奶不是文化人,不能教我做功课,却总是陪着我。夏夜她给我驱蚊子,冬天给我倒热水。有时候,她会唱歌哄哭泣的我,她唱:“河边有只羊,羊边有只象,象边有只马骝仔,好似你的样。”俏皮的歌谣,总能把我逗得破涕为笑……

就这样,我伴着奶奶的歌谣,一路从小学、中学、中专走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奶奶却在一天天地变老,她的歌声已不再清脆,她眼花了,耳背了,腰弯了,脸上的皱纹如岁月的年轮。在我中专即将毕业那年,奶奶因腿脚不便摔倒了。那一天,从未流过泪的奶奶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再也不能照顾我们姐弟而哭了起来。

记得那一天,我们拭去奶奶混浊的泪水,劝慰她说,你为我们、为这个家奉献了一辈子,现在该换我们孝敬您了。就这样,奶奶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脸上又绽放出灿烂笑容,又开始用歌谣伴着我的侄子、侄女欢快地成长。

奶奶已仙逝12年了,在我心中奶奶从未走远,她曾经给我们唱过的歌谣、讲过的故事被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儿子和女儿。于别人而言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对于她呕心沥血养大的儿孙来说,她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最敬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