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春秋楼

天 下 乡 亲

□李俊涛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这是流传在河北省平山县的民歌《西柏坡拥军小唱》中的一段歌词,平实的语言勾勒出感人的场景,层层递进,句句扎心。每次听到这段吟唱,我都在想:是什么样的深情,让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在物质条件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如此决绝地支持一个党,一支军队。

歌曲讲述的是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时的情景。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区人民群众开展的支前运动为解放军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群众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陈毅元帅谈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时曾经动情地说过:“500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的回忆录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解放军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他写道:“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我那时还认为黄河改道冲洗,造成一片荒凉,再加上双方拉锯战,更使人烟稀少。这次我当了俘虏,被解放军由双堆集附近押送到临涣集集中,经过几十里的行程,举目四顾,不禁有换了一个世界之感。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行人如织。通过村庄时,看见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样亲切,有的在一堆聊天儿欢笑,有的围着一个锅台烧饭,有的同槽喂牲口,除了所穿的便衣与军装制式不同外,简直分不出军与民的界限。我们这些国民党军将领,只有当了俘虏,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

杨伯涛的费解正是决定解放战争胜负的主因——民心向背。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赢得了民心,才在武器装备比起国民党军差得多的情况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亲切地叫解放军“人民子弟兵”,他们知道这支军队就像自己朴实的孩子一样,是真心为了这个家好,是真心想让爹娘过上好日子。爹娘为了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是舍不得的呢!

老区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党和国家也时刻没有忘记他们。2015年8月,我从许昌市文联来到禹州市鸠山镇一个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鸠山镇是红色根据地,1944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河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方医院曾驻扎在这里,是王树声、皮定均、张才千将军战斗过的地方。我所驻的山村是省定贫困村,我曾在一首诗里描写过村里当时的情景:

一阵风吹过山梁

心底涌出的泪水湿了衣襟

当都市的繁荣蒸蒸日上

贫穷还在纠缠着古老的山村

出村的山路仍然泥泞

山果红了又落走不出这山大沟深

望天收的土地

秧苗等待着不知何时到来的甘霖

噢,我的父老乡亲

党中央牵挂着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

你们过不上好日子

总书记在中南海安不下心

……

就在2015年,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战争从来都是艰苦的,无数个日夜,没有周末、节假日,走家串户,促膝长谈,打井、修路、建文化广场,发展扶贫产业、乡村旅游……镇里派到村里的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从19岁中专毕业起就在鸠山工作,当时40岁出头,他跟我说:“在乡里工作20多年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忙过,这么累过。”

脱贫攻坚很快改变了山乡的面貌,村里的路修了,遥远山坡上的一户人家也会有一条两米五宽的水泥路通到他家门前;打了深水井,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边小河中修缮了蓄水坝,几个村庄的土地变得旱涝保收;装上了路灯,山村亮了起来,妇女们在文化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杏花节、槐花节、红叶节,一个个乡村旅游节轮番登场,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鸠山,欣赏美景,带走了山里的山野菜、中药材,山菊花成了城里人四季的茶饮。辍学的孩子回到了学校,贫困的病人得到了救治,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症残疾人在卫生院集中托养。还是这条沟,还是这道岭,如今山清水秀,风来满眼春。

2018年3月,我的驻村任期结束了。本想悄悄地离开,但走出村部大门,看到了众多前来送行的乡亲。他们和我握手、合影,让我回家后好好歇歇。那一刻,我说不了话,只有眼泪一次次夺眶而出。感谢这次刻骨铭心的驻村经历,在最基层工作了几年,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脚下的土地,理解了我们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史。

上面那首诗最后一节是这么写的:

淳朴的乡亲又一次教导了我

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共和国大厦稳固如山的地基

是共产党人事业长盛不衰的根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庄严宣告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时;在向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时;说到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时……屏幕前的我眼眶一次又一次湿润。相信在那一刻,全国无数参加过脱贫攻坚的战友都会如我一样,思绪又回到曾经战斗过的乡村。

“你那百年老屋,有没有挂新泥?你吃的粗茶饭,是否碾成细米?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天下乡亲,亲如爹娘,养育之恩不能忘,高天厚土永不忘。”这是根据《西柏坡拥军小唱》改编创作的歌曲《天下乡亲》中的几句歌词。这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应该是升腾在我们每名共产党员心中最深厚、最朴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