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菅 胡 同 二 三 事

□冯励之

胡同,是一个地方、一段历史具象化的记载,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温馨记忆,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许昌老城区,就有数十条老街小巷和历史悠久的胡同,每条街巷和胡同的背后,都藏匿着一段段有趣的故事旧闻。位于北大街附近的菅胡同,就是一条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传说故事颇多的胡同。

菅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不足500米的小胡同,狭窄,陈旧,两侧是蓝砖灰瓦民房,错落有致。胡同东端与南平定街相连,西端与北大街相接,南边与安怀街毗邻,是一条“脚跨”两街的小胡同。

过去,紧挨菅胡同的安怀街和北大街这一区域,地下水苦涩难喝,打出的井称“苦水井”,居民吃水十分困难,需要到南平定街挑水。明朝末年,一菅姓人家在胡同中间铺设了一段长长的青石路,给来往挑水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人们称胡同为“菅青石胡同”,后来演变为“菅胡同”。

清朝初年,菅姓人家就在此地居住,胡同里有个叫菅参的人,因祖上享有功名,在康熙年间获得袭封。然而,菅参对官场毫无兴趣,他豪爽慷慨,学识渊博,尤擅诗词,常以文会友,著有《遨游诗文集京稿》等书。据民国二十二年的《许昌县志》记载,当时的人是这样赞誉他的:平生豪气冲斗牛,非义富贵视如土。英雄慷慨老书生,不屑曳裾度华年。

在菅胡同里,还住着一家王姓人家,院中有一颗百年杏树。有一年夏天,大雨过后,地面陷沉,杏树倾斜,为了不使杏树倾倒,王姓居民用一根“丫”字形的柳树枝支撑着杏树树干,没想到柳树竟活了下来。这样,杏树和柳树互为依存,交错生长,数年之后,这棵枝繁叶茂的柳杏树,两个人合抱才能围住。

1913年前后,这棵枝繁叶茂的柳杏树,成为许昌城内的一大奇观,吸引了鄢陵、禹州等地人前来观赏。后来,还有文人以此树为题,写了“许昌城内遗风韵,胡同柳树结红杏”的诗句,这棵柳杏树也就闻名天下,人人皆知。

据拨贡张庭馥在民国十二年编撰的《许昌县志》记载,当年,菅胡同里的这棵柳杏树,和榆柳街中段的一棵老榆树、八里桥关帝庙附近的一棵紫薇树,被时人称为许昌城内“三大树木奇观”。

当年,榆柳街的一棵人腰粗的老榆树,由于年深日久,树干中空,不知什么时候,榆树中间生长出一棵柳树。后来,柳树慢慢长大,浓荫蔽日,被人们称为“榆抱柳”,更有人视其为“神树”。经常有善男信女在树枝上系上写有祈子求福字样的红布条,还在树下焚香燃纸,祈求家庭平安,人财兴旺。

八里桥关帝庙的那棵紫薇树,更加神奇。传说只要有人用手触摸它的任何一处,犹如人挠痒痒一下,就会引起枝叶来回摇动,不一会儿,也就恢复原样。因此,紫薇树又被称为“痒痒树”。

民国时期,菅胡同还出了两位名人,一男一女,男的名叫菅俊吾,女的名叫周王氏。俩人都目不识丁,却给许昌人留下许多轶事旧闻。

菅俊吾生性幽默,诙谐有趣,颇有经商头脑。民国二十年前后,他成为南大街北段的五洲杂货店股东,还在同庆义钱庄占有相当的股份,家境十分殷实。然而,对于菅俊吾而言,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也就成了自身一大缺陷,总担心人家看不起他。经过一番思索,菅俊吾决定用在街头看告示的方法,来向人们显示他是读书识字的学问人。

有一次,他装模作样地在街头看告示,告示的内容是某股土匪抢劫杀人。尽管他不识字,但看了一会儿,鼓鼓嘴巴,作出一副非常惋惜的样子说道:“厉害呀——”而且故意把“呀”字拉得很长,似乎有意味深长之感慨。这时,周围挤着看告示的乡民,听到菅俊吾说出“厉害呀”,以为他看明白了告示上的内容,心中泛起了嘀咕:才几天不见营俊吾,他怎么突然识字了?如果说他是不懂装懂吧,看他的表情,听他的话音,分明是为那些被土匪杀掉的人惋惜,说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厉害”,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其实,这是菅俊吾的一种高级表演形式。菅俊吾心里是再清楚不过了,他为了让大家都认为他是读书识字的文化人,装作看懂了告示上的内容后,立刻作出惊叹的表情,嘴里说着“厉害呀”,就足以证明他通晓告示上的内容。在现代汉语中,“厉害”一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囊括了看过告示后人们的所有感叹、惊讶。久而久之,“菅俊吾看告示——厉害”这个歇后语,也就不胫而走,传遍许昌城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大谈资。

再说说周王氏。此人生卒年月不详,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按照过去的习俗,如果张姓女子嫁到了王家,婚后,这名女子就必须在自己姓氏前面加上夫家的姓氏,被人们称为王张氏。以此类推,这位周王氏,本姓为王,夫家姓周。周王氏在娘家的姓名也就很少有人知道,婆家长辈、兄嫂、邻居等都称周王氏为王大姐。

王大姐有一手刺绣的绝活儿,套针法、长短针法等多种针法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绣出的花鸟虫鱼、儿童仕女、山水风景等活灵活现,惹人喜爱。

民国十七年,“倒戈将军”石友三率部驻扎许昌,娶了色艺双全的京剧青衣花旦黄凤芝。石友三听说营胡同里的王大姐刺绣技艺高超,为了赢得黄凤芝的欢心,就派部下去菅胡同找王大姐,索求能表达“同床共枕、伉俪情深”之意的绣品,还撂下话,倘若绣得令人满意,会有重金相赠。

王大姐思来想去,绣出了这样的图案:在一块芳草萋萋的草地上,远处有数只蝴蝶和蜜蜂,只能看到它们的大致轮廓;近处,则是非常清晰的几只双双飞舞的青白色蝴蝶和淡黄色的蜜蜂,以物喻人,十分巧妙。石友三对王大姐精心绣出的精美绣品十分满意,特意派遣几位属下,专门来到王大姐家中,向她馈赠了茶叶、黄金等礼品,表示对其精湛绣艺的赞赏。

当时,菅胡同还住着一位人称老九霞的女子,她做的绣花鞋、步鞋等质量过硬,价格便宜,深受人们喜爱。久而久之,就有了“王大姐的扎花和老九霞的鞋”这一俗话,广为流传,刺绣和花鞋成为当年菅胡同对外的两张闪亮名片。

据老一辈人讲,民国时许昌县县长杨全庆、教育家蔡诚裕等许昌当地很多名流显贵家中都藏有王大姐的绣品。遗憾的是,由于时局动荡,兵燹战火,王大姐的绣品没有人收藏至今,她精湛的绣艺也已失传。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菅胡同,犹如深闺中的恬静女子,远离世事的繁华、喧嚣,默默注视着世事变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棚户区改造快马加鞭,在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之下,包括菅胡同在内的许昌城区的许多老旧胡同,有一天终会消失,但是,一个个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胡同名字,及那些口口相传的旧闻故事,必将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