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炜华
在厚重的铁门里,患者嘴里嘟囔着、眼神空洞……这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精神病医院的画面,很多人以为精神病医院就是这样的。其实,现实中的精神病医院是这样的:医护人员教患者写字、唱歌、绘画等才艺,教患者做操、做游戏、做手工、叠被等康复训练活动,帮助患者融入社会、协调家庭关系……在坚守精神卫生医学事业的33年里,许昌市建安医院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科主任王君毅拯救了无数患者,也使无数破碎的家庭重新圆满。
“精神疾病患者不仅自己受苦,也是家庭的痛点。”不同于其他疾病,精神疾病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有个曾经有稳定工作和温暖家庭的患者,因患精神分裂症,在单位无事生非、大吵大闹,还搞得家里鸡犬不宁。后来,单位辞退了他,妻子也忍无可忍带着女儿离开了他,年迈的父母无奈之下怀着一线希望送他到医院治疗。
“在从医生涯中,患者家属伤痛和希望的目光,我见过无数回。”王君毅说,从中,王君毅常常能感到沉甸甸的责任,“这可能是患者家属最后的希望了。”
对于该患者,王君毅不仅对症下药,精心进行个性化治疗,而且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给家属讲解康复的一些知识及注意事项,指导家属如何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如何护理照顾患者,以及患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化解与别人的矛盾等。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该患者很快恢复了健康,妻子和孩子也回到了他的身边,他的家庭又团圆了。
王君毅坦言,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精神科医生并不容易,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断很多时候缺乏足够客观的指标,更多需要精神科医生利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认真详细的询问和客观准确的观察评估。要想做好这些,不仅需要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而且需要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治疗同盟”。所以,精神卫生专业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精神科医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涉猎广泛。
9年前,有个5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典型的躁狂症表现被家人送到许昌市建安医院就诊。因该患者为首次发病,病程4天,有高血压病史,王君毅详细询问病史后,建议家属带其做脑部检查,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家属极不理解。王君毅再三与家属沟通后,家属才勉强同意带患者做头部CT。检查结果发现,该患者脑内有大面积出血,经过及时治疗,其病情得到控制,狂躁症的表现也随之消失。
“从事精神卫生专业时间越长,越能感觉到这个专业的重要性。”王君毅说。事实上,王君毅刚到许昌市建安医院时,精神卫生专业还是个冷门的临床学科,患精神疾病的人常常被认为是“神经病”,饱受偏见和误解。当时,她还是个22岁小姑娘。随着工作的积累,王君毅发现,许昌市建安医院与普通医院并没有本质差别,这里的患者与普通医院的患者一样,只不过是大脑功能出现了紊乱;与普通医院不同的是,这里的治疗不仅仅可以救人性命,还可以让患者更好、更有尊严地站起来,走向康复,回归社会。
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个症状,医生需要观察好多天,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疾病等,都可能存在不语不动的症状。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也不光是简单的药物治疗,还要结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经颅磁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和一些康复训练、认知矫正治疗等。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更加耐心、细心、和善,大到患者的诊断治疗,小到吃喝拉撒,每件事都要记在心上……
“没有超强的责任心,很难做好一名精神科医生。”王君毅经常会这样告诫她的学生。基于这样一份责任,她坚守精神卫生健康事业30多年;也是因为这样一份沉重的责任感,她在50多岁的年龄依然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