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今日魏都

移动源后处理

保卫蓝天的“吸尘器”

本报记者 孙江锋 文/图

石健介绍移动源后处理的技术应用。

10月18日上午,在河南移动源后处理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几名工人正操控机械,回填完工的循环水池。一旁的清洁工,紧随其后清扫车间。车间外,3辆满载设备的大货车,依次排开,只等一声令下,开进车间装卸设备。

“我们正在建的是陶瓷纤维新材料的自动化生产线,其产品采用湿法制备工艺,需要大容量循环水系统支撑。循环水土建基础工程刚刚完工,马上进行设备安装。”移动源后处理(河南)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健介绍道。

陶瓷纤维新材料是移动源后处理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关键材料,由这种材料制作的衬垫产品运用到后处理设备中,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保护、防震、减少气体泄露和改善噪声等作用。而就是这么重要的关键性技术产品,目前近90%的市场份额被美国、日本等国外品牌占据。

“通过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水平,我们公司生产的衬垫相较目前主流国际品牌,使用寿命更长、关键性能更优、耐弯折程度更高、包裹性更好、价格更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原料和技术完全自主可控。随着排放法规的逐步升级,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内,陶瓷纤维新材料衬垫的国内市场份额将突破50亿元。我们公司有信心在几年内打破国际品牌的垄断局势,以解决后处理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为己任,争做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后处理企业。”石健说。

与国际一流品牌对标、突破国外品牌市场垄断的底气,来源于中国内燃机行业的领军人物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楼狄明的强大研发团队。楼狄明教授团队近20年来长期从事移动源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拥有20多项专利成果,掌握移动源后处理载体、催化剂、封装集成、系统控制等四大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下游产业链,且经过了市场检验。移动源后处理技术已成为降低移动源污染物排放的必要技术,产业拥有千亿级市场份额。

今年4月,魏都区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了《关于移动源后处理技术研发和产业合作框架协议》,楼狄明教授与区政府签订了《关于河南移动源后处理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开启了魏都区移动源后处理产业的新篇章,奏响了借智发展的新乐章。

而这只是在移动源后处理产业园项目中孵化的一个小项目。建成后的移动源后处理产业园将涵盖移动源后处理载体、催化剂、封装集成、系统控制等四大领域,集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汽车零部件及整车检测等于一体,预期5年内完成全产业链引进和建设、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受理发明专利50项、实现1家企业IPO申报准备。

“按照规划,今年年底前,陶瓷纤维新材料自动线就可以正式投产,根据目前对市场的判断,预计2022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同时,另一个重头项目玄武岩保温材料也将在年底前落地。此外,我们正在加快做好厂区二楼研发与生产实验室、物流仓储的配套布局。目前,运营已步入轨道,众多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已经加入公司团队工作。”石健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