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春秋楼

汉魏故都需要更多文化成果来匹配

□李佩甫

过去,我去参加一些活动,自我介绍的时候,常常会谦虚一下:“我是小城许昌人。”

“小城许昌人”是有铺垫的。个别人如果不知道许昌,我就说:“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方。”

“哦哦,”他们马上说,“是汉魏故都,汉魏故都。” 所以,有一点点骄傲!“小城许昌人”,是先自谦一下,但是心里还是有一点儿对家乡的骄傲的。 几天前,拜读常德生先生编著的大作(《汉风遗韵——百位名家题跋两汉精拓荟萃》),受益颇深。 我觉得汉魏故都,除了硬件以外,还得有像样的软件才能匹配。参加这个活动,首先向德生先生表达一份敬意,向许昌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们表达一份敬意,向河南美术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们表达一份敬意。 我觉得这是一份大作——对许昌来说,对汉魏故都来说。 我总讲,中华文明五千年,或者说三千年,只有咱们中原,才能称得上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为什么敢这样说呢? 所谓的文明,或者叫“明”,是由文字开始的。人们把自己的经验、血泪、智慧,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一代一代得到真正的传承,这叫“明”,叫“文明”。 文字是极为不得了,极为重要的。甲骨文就发现于咱们河南的安阳,所以,中原人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中原才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有用的,都是有价的;凡是无用的,都是无价的。 比如,凡高的一幅画,比如,百米赛跑跑了九秒,比如,一曲传承万代的音乐,等等。它体现的是什么呢? 一把椅子,你可以从它的质量、工艺、流程,计算它的价值。但有些东西是无法计算的。 一百米跑了九秒,一幅画,一幅字,你无法评判它的价值,它是无价的。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体能、智能、想象力的极限。无论你用多高的价格,都不能说明它的价值。它是无价的。 德生先生以他20年的积累,6年的奔波,成就了一部书。我觉得这个劳动是无价的,传承的是先人各种各样的记忆。 这是足以匹配我们汉魏故都的一份大作,我看到后非常激动。 加缪说过一句话:写作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它有所承担。它承担着人类所有的不幸和希望。 德生先生所为,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奔波,在整个社会都去跑着挣钱的时候,他是在花钱的,把历代的一些精品进行搜集整理。 这是个苦活儿。千山万水,跋山涉水,跑很多地方,把这些东西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集成一部大作。 这部书的文献性、史料性、艺术性、文学性都是不可估量的。它既有历代碑帖的收集,又有当代书法家的序和跋。我觉得这个结合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我曾经作为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以色列。历史上,犹太人两次被灭国,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建国。 犹太人特别聪明的优秀分子集合在一起,说,既无国土,又无国家,我们到哪里去呢?最有钱的一部分人说,我们去阿根廷吧,那里好啊,我们也富;另一部分,也是高级知 识分子说,我们去条件很差的一个地方。那里有什么呢,就剩下半截哭墙。 以色列人几千年前的宫殿,就剩下一点墙了,他们唯一的文化遗存就是半截墙了。很宏大一面残墙,他们叫作哭墙。 很多犹太老人在那儿祷告:我们这个民族太悲哀了,两次被灭国,不断地受欺负。他们把美好的愿望,把他们的思想,都写成纸条,塞到哭墙上。 整个一面墙上,塞满了犹太人的纸条,保存得极为完好。那是他们唯一的文化遗存。

人们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犹太人,逃跑的时候带两种东西,一种是黄金,一种是大脑 ,也就是智慧。 以色列两次被灭国,犹太人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顽强的民族。20世纪50年代才建国,周围23个国家,22个敌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就是因为他们的哭墙在,他们文化的根基在。 我觉得德生先生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根基的建设。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文化是需要建设的。 在我们汉魏故都这样一个地方,我觉得应该有更多这样的软件来匹配,使我们家乡的人出门的时候,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小城许昌人!”

(本文据作者在常德生新作《汉风遗韵——百位名家题跋两汉精拓荟萃》分享会上发言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