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每一次治疗,都是一次救赎

——记许昌市建安医院心境障碍一科主任李峥

李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炜华

对于许昌市建安医院心境障碍一科主任李峥来说,高考时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接受父母的建议去学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和挣扎;而在各医学专业中选择精神科,则是理所当然。

李峥是新乡市人,父母都是医院的职工,他从小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家属院长大。

“从小我就见惯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各种状态,听惯了他们的痛苦呻吟和大喊大叫。”李峥说,小的时候,他听到隔壁医院患者狂躁的大喊会害怕。他问家里的大人,为什么那些叔叔、阿姨会发出可怕的吼声,大人就告诉他:“那是因为他们生病了。等他们病好了,就不会再痛苦了。”

慢慢地,李峥不再害怕。他幼小的心灵中生出同情:那些人真可怜,希望他们能快点儿好起来。他还有意无意地观察,看那些医生是如何开展治疗的。

“大多数从事精神科的医生,都会有一个从害怕到接受的过程,而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变。”李峥说,他甚至在实习期间,就已经成为老师的助手,上手帮助患者了。

顺利地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后,李峥才发现,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充满成就感。

从事精神科15年,李峥遇见了太多病情反复发作、反复接受治疗的患者。“每次都会叮嘱患者及家属,要坚持服药、定期复诊。然而,总是有很多患者在病情好转后,就停止了服药和复诊,再次病发后才重新接受治疗。”李峥说,周而复始的治疗不仅让患者和家属感到痛苦,也让他很有挫败感。

“我的好友经常拿我打趣,说外科医生的治疗立竿见影,往往只需一次手术就能解除患者痛苦;而我的治疗则没有这个效果,患者不仅需要长期服药,而且很容易复发,每次治疗几乎都是推倒重来的过程。”李峥说,在很长时间里,他甚至对精神科医生存在的意义感到迷茫。

后来,在一次关于青少年网瘾的学术会议上,李峥听到与会专家陈建的一句话:“每一次治疗,对于患者来说都是一次救赎。”他瞬间醒悟,无论过程多么曲折,起码每一次患者逐渐走向好转的进程、每一个患者开始微笑的刹那,精神科医生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可能再次掉落悬崖,而不在这次他掉落时伸出援手。”李峥说,他的迷茫和悲情如雪化冰融,内心再次充满了积极的底色。

“李大夫,我找到工作了”“李大夫,我最近很好,没有再犯病”“李大夫,这是我媳妇,我们快要结婚了”……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李峥曾经的疲惫、辛苦、无措都烟消云散,化于无形。

从一名普通的精神科医生,到一名科室主任,李峥的目光从对患者的治疗转到更深、更广的层面:如何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病,尽可能地避免患者病情反复?从治疗到保持、从个案到体系,李峥开始了探寻。

今年夏天,天气正炎热的时候,一个14岁的小姑娘穿着长袖上衣,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了李峥的诊室。一坐下,小姑娘的妈妈就开始抱怨:“成绩不断下降,脾气越来越坏……”李峥打断她的话,要求先和小姑娘谈谈。

还没说几句话,小姑娘就撸起袖子,边哭边说:“我实在是太痛苦了,不知道怎么发泄,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让我从痛苦中暂时解脱出来。”在小姑娘的手臂上,一道道刀疤清晰可见。

原来,小姑娘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忙着上班,很少关心她,她慢慢地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想跟任何人交流,脾气也变得暴躁,很容易对身边的人发怒。当心内的痛苦无法排解时,她就会用小刀划伤自己的手臂。

“近年来,在青少年中,抑郁症、成瘾、非自杀性自伤等越来越常见。”李峥说,父母的缺席或不良家庭关系、家庭环境,造成青少年的心灵孤独,加上社会知识的欠缺及情绪控制能力差等因素,导致他们找不到正确的发泄途径。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未能及时发现,他们内心的荒漠越来越大。“你能感觉到他们的灵魂在痛苦地呐喊,却找不到出路。”李峥说。

李峥认为,在面对患者时,精神科医生不仅要对个体进行针对性诊疗,并且要对患者的亲密接触者进行科普,从而帮助患者康复。“然而,这远远不够。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李峥说,精神疾病的防治,同样需要多方努力。

作为公立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许昌市建安医院不仅担负着精神疾病患者救治的责任,还担负着科普精神卫生知识、完善全市三级精防体系的重任。

作为许昌市建安医院心境障碍一科的主任,李峥深感责任重大。“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精神疾病,在身边人出现精神疾病苗头时,才能及早发现;只有精防体系越来越完善,才能及早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专业干预和正规治疗。”李峥说。

风华正茂的李峥,正在精神卫生领域不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