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2021年,我市持续深化对德合作,实现对外开放的“逆袭”,加速产业发展的“蝶变”

对德合作 步稳蹄疾

本报记者 王金伟 通讯员 屈聪

我市民营企业大森机电收购德国GTA机械公司,在技术和管理上实现接轨世界一流。 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欧绿保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于10月24日顺利竣工,12月份正式投入运营;

百菲萨年处理11万吨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总体进度达88%,预计明年上半年投产;

圣戈班禹州伟伯生产基地年产15万吨伟伯瓷砖黏结砂浆生产线顺利投产、年产20万吨石膏粉和4000万平方米石膏板的圣戈班建筑科技材料项目即将开工;

……

德国与许昌相隔万里,却在相互合作中日益增强了“互引力”、织密了“联络网”。

作为一个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内陆城市,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规模“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通渠道、搭平台、建机制、重交流,持续深化对德合作,实现了对外开放的“逆袭”,加速了产业发展的“蝶变”。

截至目前,我市已签订对德合作项目协议139个,其中落地项目69个。特别是2021年,我市加快推进“许昌速度”对接“德国质量”,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的不利因素,深挖内部潜力,紧抓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深化路径,对德合作稳步推进。

项目落地——

双方联系越来越密切

过去,企业在许昌地图、河南地图上找出路;现在,打开世界地图找市场。

数据显示,我市每年进出口货运量逾百万吨,海关报关单量常年在2万份以上,加工贸易合同备案逾6000份,加工贸易合同总值早在2011年就超过5亿美元,有登记备案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超过1700家。

不仅如此,我市还形成了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全市工业总量、工业竞争力均居全省第三位,制造业占比达到93%,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这为我市持续深化对德合作,并在深度互动、扩大开放上不断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年多来,每次赴德交流考察,都有众多有实力、有意愿、有基础开展对德合作的本土企业前往谋求合作,深化与德国企业的联系,充分展示“许昌魅力”。

“易拉罐罐身涂层、金属含量差异是回收利用的难点。”在河南艾浦生再生新材料公司董事长尚军伟看来,他们赴德考察后,引进了德国热、冷轧机设备,建起了我国首条废旧易拉罐再生利用生产线。

百菲萨集团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的稳步推进,不仅能将长葛市铝生产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还能满足处理省内其他铝生产企业产生的废物处理需求,必将对许昌乃至全省的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助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将对德合作作为对外开放的有力抓手,大力促进双方经贸往来,开展了多次互访交流活动,实施了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对接合作,并于2021年上演了一场接一场中德合作“好戏”:

——出台《许昌市2021年对德合作工作要点》,提出总要求和具体目标,持续推动对德合作工作。

——加大与鲁道夫沙尔平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德国工商大会、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的联络力度,坚持谋划项目,加快电话、邮件联络频率,推动对德合作项目落地。

——组织各县(市、区)对德合作16次线上交流会、5次线下交流会,发布34家外国企业投资中国意向信息,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项目谋划和对接。

……

德国,正成为许昌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站点;许昌,正成为德国进入中国的窗口。

创新载体——

吸引更多德国企业、人才落户许昌

作为深化对德合作的标志性项目,目前,位于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德国城项目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外墙作业及二次结构施工。该项目集具有德国特色的商业、文化、美食于一体,建成后将为更多落户许昌的人才提供德式生活配套服务。

作为全国第八个、全省首个获批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对我市来说意义重大。高标准建设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有利于承接世界先进国家的高端产业,将其先进技术、经验优势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引入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设备和人才,促进现有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中德(许昌)产业园规划》完成终稿并完成专家评审。该产业园规划面积32.96平方公里,将在“一园六区”布局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四大产业,在其他联动发展区域布局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实现产城融合。该规划站位较高,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推动中德(许昌)产业园高质量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1年,我市还探索推进“双元”办学模式,不断深化对德职教合作。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成立4个中德实验班,参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与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融合发展。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2019年和2020年共招收AHK中德班学生94人。去年7月,许昌工商管理学校与中科星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中德(许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力争通过中德合作积累教学成果,扩大共建专业群的规模,实现与“德国智能”全产业链对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优化环境——

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对德合作,让企业家打开了世界的大门。

这和一位德国人分不开,他就是德国国防部前部长、社会民主党前主席、鲁道夫沙尔平咨询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鲁道夫·沙尔平。2021年,沙尔平带领团队3次来许,引荐了Prezero德国环保公司、Scholz顺尔茨集团,洽谈对接正在进行。

11月29日下午,我市与德国黑森州中部地区的拉恩迪尔举行线上交流会,由沙尔平先生主持,双方约定将持续深化在友好城市关系建设、文化交流、职业教育、产业对接等领域的合作。

结成伙伴、面向未来、实现共赢,是对德合作的主旨。而一流的营商环境,则为双方“牵手”锦上添花。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政府做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做好围墙内的事”,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民间投资信心持续增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我市还成立对德经济技术合作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相关单位和各县(市、区)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推进会,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全市“一盘棋”,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多领域合作“开花结果”。

今年,我市完成了对德合作展览馆建设,通过七个板块将对德合作工作的丰硕成果立体、生动地展示出来。如今,该展览馆已成为我市一张亮丽的名片。“下一步,我市将把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摆在突出位置,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推动对德合作向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对德合作项目建设和德国企业在许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