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赵耀 刘和章
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考取了母婴护理证。现在当了月嫂,我每月收入七八千元,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近日,家住魏都区文峰街道办事处文峰社区的任建红说。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不仅是加快实施“十大战略”、实现“两个确保”的重大举措,还是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去年12月28日,我市正式启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作为牵头部门,市人社局迅速行动,制订行动方案,全力打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开局“硬仗”。
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2083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747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0924人,分别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51.7%、30.5%、36.4%。显著的工作成效,得到了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常万琦的充分肯定。
健全机制 构建技能社会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53.66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25.22%。其中,专业性技术人才仅17.3万人。
技能人才的相对短缺,直接导致了一个现象:“就业难”与“技工荒”问题并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
问题咋解决?技能培训!“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让每一个愿意参加培训的适龄劳动力都能接受培训,让人人有技术、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收入。
基于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的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分管副市长为专班长,市政府副秘书长、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专班长,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各县(市、区)比照市级模式,召开了动员部署工作会议,印发实施方案,组建工作专班。
市人社局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提出“人人有责任、全链条推进,举全市人社系统之力抓建设的”要求,并抽调各部门骨干力量集中办公,打造指挥中枢。在专班方面,市委、市政府抽调相关部门、院校的20名骨干组建了综合协调及宣传组、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取证组、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和取证组、各类重点群体培训组、技能评价和竞赛组,在工作专班领导下开展工作。
此外,我市配套出台了《许昌市贯彻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许昌市贯彻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周例会制度》等,以周调度、月通报、季讲评、半年督导、全年总结,推动建设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
高频调度统筹也加快了我市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3月4日、3月11日、3月18日市贯彻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申占伟三次主持召开专班周调度会议通报全市排名,听取各县(市、区)和市直成员单位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安排调度近期重点工作,确保建设工作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分解任务 夯实人才支撑
技能培训是个人走向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根据《许昌市贯彻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到2025年,我市将完成6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45万人(含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取得相应证书。全市持证人员(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在130万人以上,占从业人员的60%以上。
高质量谋划、高水平实施,《2022年许昌市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显示,今年我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以上,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9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3万人;新备案各类技能等级认定机构220家(用人单位评价机构200家、院校评价机构15家、社会评价和专项能力考核5家)以上;发放职业培训券5万张,累计有效使用1万张以上。
为圆满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我市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
制订并印发了全市教育系统、残联、农业农村系统等行业部门专项工作方案等,明确年度工作重点;
对全市技工院校、中高职学校、民办培训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各类机构进行核查,共遴选109家单位纳入第一批目录清单,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和评价工作;
在资金保障上,全市已统筹失业保险基金、就业专项资金共计2321万元,用于“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印发《关于下达2022年用人单位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建设指导计划的函》《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跨地区认定的通知》,实施15家院校类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新增备案,组织省内社会评价机构来许备案,有效提高培训机构供给水平;
起草《许昌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对全市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计划、组织实施、奖励、政策激励、集训、经费保障、监督管理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
做好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和首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备战工作,目前,许昌市代表团已经组建完成,参赛项目34个,参赛人数59人……
“全省的目标任务要求在11月底前全部完成,鉴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我市提前谋划,将全市的目标任务提前一个月,计划10月底前全部完成。”申占伟说。
部门联动 实现“应培尽培”
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持证是牛鼻子,是金标准,是硬任务。
为实现“应培尽培”,我市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融入全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大局,以培训为基础,带动群众持证、就业、增收。
市总工会建立领导小组,由劳经部牵头,将培训工作与“五大行动”“十件实事”有机结合,做好工会会员培训工作;
市妇联以“巧媳妇”工程为载体,计划建立100个示范基地,强化三项培训举措,畅通就业渠道,实现广大妇女“守住家、看住娃、有钱花”;
市残联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行业督导指导,3月份与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联合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
市教育局及时完成12家中职院校备案工作,并依托培训月报系统,加快推进教师和学生培训;
市民政局建立养老服务高质量专班,将养老护理人才培训纳入全市养老支撑体系;
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全市摸底排查,梳理122家企业、96个示范项目,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已开展线上培训2600人次;
市商务局加强电子商务培训,已组织培训活动8场,培训3400人次;
市卫健委迅速启动核酸采样人员大规模培训,已完成全市17812名核酸采样人员培训并全部合格,超额完成省定核酸采样人员培训任务,率先达到了“每250名检测对象要配1名采样人员”的防控要求;
市应急管理局依托6家行业培训机构、2个考点,持续做好高危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遴选37家培训机构,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管理体系,全面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快特种设备院河南分院备案工作,加快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持证……
围绕产业 提升培训实效
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怎么样,关键在考证持证,最终看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
为此,我市聚焦“633”工业发展体系,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一是开展规上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市人社局依托“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工作机制,与市工信局联合开展全市规上企业备案评价机构,做到应备尽备,已完善1582家重点企业信息,计划5月底前,全市完成首批备案规上企业200家以上。二是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市人社局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及高危特殊行业等大中型企业开展,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等模式培养,已完成36家企业2506人申报。三是完善企业用工供给机制。市人社局与市“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的通知》,根据企业需求,针对性开展招聘、定岗、定向培训。
目前,禹州市重点围绕钧瓷、中药材等产业做好文章;长葛市发挥好民营经济的产业优势,加大与市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合作力度,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大职工培训力度;鄢陵县充分利用好花卉优势资源,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农艺高技能人才培养;襄城县发挥襄县拉面、焖面的产业优势,以点带面,培养更多的厨师,叫响全国;魏都区围绕现代服务业,建立多层次的物流培训体系,创新服务项目,培养网约配送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对服务业多样化的需求;建安区围绕发制品行业,培养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技能培训品牌,将技能品牌打造为许昌就业名片……围绕“一县一品”,各县(市、区)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人力资源品牌,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
一份证书,不仅是职工劳动水平的证明,也是就业择业的“通行证”。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一系列措施实施落地,越来越多劳动者将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必将为许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