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按下灾后重建“快进键” 共绘美好家园新画卷

——看我市如何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去年7月下旬,洪涝灾害发生后,许昌金汇中超不锈钢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进行清淤作业。 资料图片

彭店闸修复施工现场。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王一斌

核心提示

“同自然灾害抗争,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永恒的课题。”灾后恢复重建是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人民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乡村振兴工作,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带领人民群众用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用不懈的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去年7月,我省遭遇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一场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随即打响。我省把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多次召开灾后恢复重建专题会议,出台政策、统筹协调,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如期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任务。

我市积极落实党中央、省委相关要求,共谋划灾后恢复重建和能力提升项目391个,总投资133.98亿元,目前已开工381个、完工188个,累计完成投资45.28亿元。为进一步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4月10日,我市印发《许昌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原则、目标任务及支持政策,全力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制定目标规划,高质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去年7月,我市经历了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长葛大周等地受灾严重。面对灾害,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采取措施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谋划项目,全力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共谋划灾后恢复重建和能力提升项目391个,总投资133.98亿元,目前已开工381个、完工188个,累计完成投资45.28亿元。2022年,全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计划开工121个、计划投资59.26亿元,目前已开工112个、完工69个,完成投资17.36亿元。其中,被列入省规划的项目计划开工87个、计划投资20.1亿元,目前已开工85个、完工62个,完成投资4.12亿元;因灾倒损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受损教育设施修复、农业生产恢复、市政应急修复、公共文化修复项目等5项工作任务,已全部完成。

重建是一次重生,更是一次提升。为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我市出台《实施方案》,明确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重大课题,以保障安全和改善民生为核心,按照‘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标本兼治、务求实效’的要求,将灾后恢复重建与防止因灾返贫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高质量完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恢复、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重建任务,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思想决定行动,目标引领方向。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我市按照“以人为本,坚守民生底线”“顺应自然,科学布局发展”“系统谋划,坚持远近结合”“统筹兼顾,注重协同持续”的原则,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影响防洪的水利水毁工程修复、损毁房屋修缮加固和农村居民自建住房原址重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任务,重点河流和水利设施蓄洪排涝能力全面改善,城市重大设施应对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能力大幅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好转。灾区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就业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较快恢复至灾前水平并持续好转。

——产业支撑能力明显提升。灾区工业和服务业全面恢复,粮食生产能力巩固提升,生态农业发展壮大,旅游业更加丰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转型优化升级迈出坚定步伐。

——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河流和流域水利设施防洪泄洪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逐步健全,城市地下空间、公共服务等应对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严重城市内涝现象基本消除,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发展更具韧性,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灾区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修复,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

强化保障支撑,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护航

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盘统筹谋划,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也需要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我市积极创新筹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加强与国家、省汇报衔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专项债券资金支持,优化市、县财政支出结构,多方筹集、整合各类资金,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根据项目轻重缓急统筹做好中央财政资金及其他各类资金的安排使用。

金融政策方面,强化银行、保险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对企业和个人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的,开放“绿色通道”,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对灾区企业和群众的金融服务水平。依托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和“信用河南”网站,做好防汛救灾“信易贷”重点企业白名单推荐工作,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质增信做好保障。对受灾严重地区的企业提供精准贷款,通过延期还本付息、展期、续贷等方式,对符合政策的贷款“应延尽延、应贷快贷”。对发展前景较好但暂时受困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户,不盲目抽贷、断贷和压贷。指导督促保险机构做好承保理赔工作,做到“应赔尽赔”。支持保险机构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为受灾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公司投融资主体作用,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受灾基础设施重建的支持力度。

在土地政策方面,建立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库,优先保障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用地指标。设立用地审批快速通道,根据受灾地区各类用地的特殊需求,创新工作方式,简化报批材料,优化报批程序。对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按有关规定依法办理。

如何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施方案》也给出了答案——

加强组织领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重大事项,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重大复杂问题,督促推动各项工作。受灾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执行和落实主体,要建立健全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合理安排时序、把握节奏,扎实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完善实施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制定出台本领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专项实施方案,健全政策体系,实行清单化管理,形成上下协调、密切联动的强大合力。责任分工上,各责任单位均有对应的任务,不分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滚动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台账,其中恢复重建类任务必须在3年重建期内完成;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相关工程项目要按照国家现有投资渠道,通过与相应领域“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衔接,在“十四五”期间及以后有序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统一纳入项目库管理,入库前需要通过地方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未通过评估的项目不得入库或安排预算。项目库要动态更新、及时调度,有力有序推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确保项目落地落实。及时宣传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深入挖掘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依法打击造谣、传谣等行为。

强化监督检查。强化灾后恢复重建目标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资金使用关、廉洁安全关。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重要物资和项目建设各个环节实行全流程监督,确保资金、物资合规使用。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重要物资的使用,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认真履行项目管理程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实行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资金、重要物资和项目档案登记制度,及时公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安排、重要物资使用、项目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阳光重建、廉洁重建。

居安思危,方能长治久安。从灾害中吸取经验,在重建中积蓄力量,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有效提升防范能力,让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就能在与灾害的一次次交手中不断成长,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守护共同的美好家园。

明确职责任务,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目标清晰明确,行动才能科学高效。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复杂艰巨,民生恢复是重中之重。《实施方案》聚焦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恢复、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明确职责任务和时间节点,落细落实举措,确保人民生活不受影响。

在居民住房方面,对农村一般损坏房屋,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引导农户依照《农村住房设计图册》建设住房;对城镇一般损坏房屋,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修缮加固方案,组织实施修缮加固工程;对没有加固价值、受损严重的房屋,予以拆除,制定安置方案,推进拆迁重建。2022年年底前,要将农村居民住房和城镇居民住房建设补助资金拨付完毕。

在基础设施方面,完成规划内水毁工程恢复重建,加快推进长葛市清流河治理工程等7个水利发展资金项目建设,确保2022年年底前全部完工;推进普通省道水毁路段恢复重建,提升重点路段、构造物及附属设施抵御灾害的能力;加快108个农村公路水毁重建项目建设,保证所有受灾乡镇、建制村都有一条顺畅的“出口路”;全面消除垃圾堆等污染隐患,保障垃圾处理系统和燃气设施安全;加快修复市政道路基础设施,提高道路抗洪能力;组织力量对城区排水防涝设施进行全面排查,保障排涝通道畅通,全面提高雨水源头减排能力。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因灾返贫;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支持自主创业、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拓宽灾区群众就业渠道;对灾区各级各类学校受损设施进行修缮加固,全面消除安全隐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恢复灾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有效满足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科学评估受灾文物情况,紧急修复加固文物及保护设施,消除灾后文物险情,及时保护受损文物;恢复灾区社会管理设施,整合各类社会保障服务资源,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产业恢复方面,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深入实施“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落实减税降费等纾困惠企政策,推动灾区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全面恢复分拨中心、配送网点、智能快件箱等城市物流设施服务功能,修复完善灾区农村物流设施网络;恢复商业服务网点正常生产经营,加强地下商场防灾避难能力建设;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救援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在生态环境方面,加强受损林地、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治理、水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坚持灾后重建与低碳发展相结合,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生活方式低碳化。

在防灾减灾方面,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防治;构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投运机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构建应急救援协同机制;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健全应急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