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专版

深入·深化|让城校共建、共生、共融、共享

美丽的校园环境。

2020年6月,许昌学院成立了鲲鹏产业学院,并于同年9月开办首届鲲鹏班,依托集学习、实验、实训为一体的华为云平台开展教学、学习活动。该学院培养了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协调推进新工科与传统学科专业的融合发展,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基于新工科的许昌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建设对许昌学院乃至省内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设置在许昌学院新兴产业科技楼的许昌大学科技园,是由许昌市政府主导,按照许昌市产业发展需求,依托许昌学院建设的创新创业平台。2015年11月26日被认定为河南省大学科技园、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

许昌大学科技园主要服务学校应用型高校定位,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人才集聚、创业要素集聚、成果转化等核心功能,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牵引支撑,构建高校、地方政府、当地企业校企重要合作平台,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互通互补平台,校内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打通科研、人才供需关系,提高科研转化率,提升科研转化值。

新兴产业科技楼是许昌大学科技园的核心科研区域,占地16000多平方米。其中,6至8楼为许昌市委、市政府和许昌学院共建大型仪器共享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完成装修,已整合校内外现有的、可以用于开展校地合作的9000多万元设备,主要服务于校内外各科研合作平台、为当地企业提供研发支持。

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智能之一。多年来,许昌学院扎根许昌大地办学,始终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学校围绕许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精准定位、科学谋划、扎实推进校地合作工作,不断健全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在人才引进培养、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家培训、文化传承创新、智库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实施了“项目从产业需求中来—技术在学校产生—成果在学校周边转化—初创企业在大学科技园苗圃区孵化—成长企业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加速”五级联动的全生态链科技成果“产转”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产业引领、企业参与、校地互动”的被教育部誉为校地合作的“许昌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校地合作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已形成,许昌市委、市政府与许昌学院成立了“校地合作领导小组”,与许昌市委组织部联合实施“双百工程”,架起了校地合作的桥梁。许昌市委、市政府专门针对该校设立的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校地合作专项”,许昌市科技局针对该校专门设立了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的“校地合作科技专项”。在许昌市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许昌学院围绕许昌产业布局,与许昌市69家企业联合成立了10个协同创新中心、7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17个工程技术中心。

许昌学院教师武玺旺在2020年5月出任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副总经理,开辟了我市高校教师兼任上市公司技术总监、副总经理的先河,开创了校地合作的新途径。以此为桥梁,河南省科技厅于2020年10月批准郑直教授在上市公司黄河旋风设立首批中原学者工作站,目前已经为黄河旋风增加产值8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五年来,学校累计争取地方支持资金8000多万元,签订横向合作项目236项,合同经费逾5700万元,有25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累计转化金额1238万元,钧瓷发明专利转让给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专利实施后企业已累计取得1.5亿元的产值和5000多万元利润,并荣获“河南省专利奖”二等奖,科技成果累计转化经济效益25.8亿元。

此外,许昌学院在进行深入调查、科学研判基础上,围绕《中国共产党许昌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发展目标,坚持以高质量项目为切入点,依托许昌市行业布局和优势产业,利用该校强势学科、高端人才、科研团队、实验设备等优势,聚焦智能交通、食品与生物医药工程、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联网等领域,采取3-5年为一个周期,利用不低于校地合作专项3/4的资金,重点支持2-3个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力争通过校地合作专项的实施和带动,解决相关产业链中存在的一批共性难题,产生3-5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利用不高于1/4的资金,培育和孵化一批潜力较大、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创新项目,同时支持具有许昌地方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打造魅力彰显的中原文化高地添砖加瓦。

未来,许昌学院将立足省市政策机遇叠加的窗口期、学校应用型深化发展的加速期和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提升的爬坡过坎期,坚持顶层谋划,秉承有解思维,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继续扎根许昌大地,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大力积聚办学资源,做到乘势而上、排难而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