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许昌

非遗薪火相传 焕发时代光彩

——我市大力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与融合发展纪实

钧瓷手拉坯 王增阳 摄

□本报记者 罗校远 王增阳

通讯员 杨新涛

“快看快看,武松出来了,大老虎赶紧跑吧……”

“张老师,为什么有的香那么长却不会断掉……”

“王老师,我最喜欢孙悟空造型的糖画……”

不久前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围绕在我市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身边,欣赏传统手工制香、陈氏皮影、许昌传统糖画等十多个非遗项目现场展示,现场观皮影戏、做香印、品糖画等,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是我市2022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一个缩影。“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我市谋划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展览和购物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等“三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场非遗盛宴,营造了市民群众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浓厚氛围。

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从钧瓷烧制技艺、许昌越调、禹州药会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到大禹神话传说、筹音乐、艾庄铜器舞、杜寨书会等4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延伸至129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558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生动展示着我市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丰硕成果,凸显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旺盛的生命力。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莲城许昌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构建了以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的三级非遗保护网络,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良性工作机制,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全市非遗传承人队伍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志、任星航、孔相卿、苗长强、毛爱莲、朱清山(已逝)、袁秀莲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2人(已逝6人),市级表性传承人425人 (已逝19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931人(已逝51人)。

传统工艺展演展示活动、非遗展演、民间艺术大赛、葛天氏文化艺术节、钧瓷文化旅游节、中医药文化节……通过搭建平台,我市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使全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此外,我市还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深圳文博会、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邀请展等高层次展示、展演、展销活动,不断提高非遗影响力。

在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我市还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成规模企业,实现在生产实践中加以保护。通过加强非遗阵地建设,我市近年来相继建立、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1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9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习所3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4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家。

多样的传承和保护措施,不仅激活了我市的文化资源,传承了历史文脉,扩大了对外影响,还为我市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积累了宝贵经验。近两年,我市继续加强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持续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在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评选中,我市推荐上报18个非遗产项目,有14个项目被评选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入选率居全省第一方阵。我市完成26名市级传承人申报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先后评审公布了79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丰富了四级非遗保护名录。

扎实开展黄河流域非遗普查工作。我市积极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调查工作,走访乡镇(社区)117个、行政村1218个,采访传承人849人,拍摄照片10535张、视频158条,共完成调查整理非遗代表性项目595项、线索46项,整理资料100多万字、照片5000多张,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力加强非遗传习阵地建设。我市积极推荐7家单位申报第三批河南省级非遗示范馆,组织开展许昌市第二批非遗展示馆、传习馆申报评审工作。许昌云岭骨伤医院、禹州中等专业学校被省文旅厅批准为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扎实推进传承人队伍建设。我市积极开展传承人绩效评价,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5人开展了绩效评价;加强对非遗人群的培训,组织参加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培训班、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黄河流域非遗调查培训班等。

深入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我市将“名师出高徒”——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授徒大赛及传统工艺展演展示活动升格为“名师出高徒”——河南唐宋名窑陶瓷技艺大赛;举办“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公园、进景区活动;开展非遗记录工作,用动态影像记录非遗,保护传统技艺。

扎实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扩大非遗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培育年轻非遗传承群体,我市积极宣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谋划并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已开展活动30多场,参与活动的非遗项目100多个、传承人200余人次。

着力强化对外交流。我市不断促进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上合樽》《华盛尊》《长城鼎》《山海杯》等作品不断扩充我市国礼“朋友圈”。

非遗薪火相传,焕发时代光彩。我市不断激活非遗文化资源的内在生命力,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大潮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更加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