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许昌

一村一院一寨一观

——禹州市浅井镇特色文化激活乡村旅游侧记

□本报记者 王增阳

通讯员 宋文彬

“真没有想到浅井镇的传统文化这么有特色,文物古迹保存得这么完好。这一天看下来不但学习了历史知识,领略了先人的智慧,而且锻炼了身体,不虚此行。”6月19日,许昌市民吴先生在禹州市浅井镇游玩后感慨地说。

浅井镇位于禹州市西北部山区,辖区内山奇水秀,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乡村游资源丰富。2014年,该镇被公布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扒村被公布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浅井村、扒村同列“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马沟、麻地川、陈垌、张垌、横山等相继被公布为“河南省传统村落”。近年来,浅井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利用当地生态和人文资源,全力打造一村(扒村)、一院(宋家大院)、一寨(北大鸿寨)、一观(逍遥观)的生态休闲与乡村民俗风情相融合的特色乡村旅游路线,坚持“一村一品,一步一景”,走出了一条生态休闲与乡村民俗风情相融合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扒村古称东张镇,历史悠久。唐宋时期,置东张镇,为烧造瓷器和冶铁重镇,盛产的扒村瓷为北方青瓷的早期代表,有“瓷上水墨”之美誉,扒村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扒村获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中国传统村落”浅井村的宋家大院,现保留有两街五巷格局,比较完好的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属于中原封建地主庄园。该村不但是中原明清民居的代表,而且走出了革命先驱、早期共产党员、农民运动领导人宋聘三。

北大鸿寨属于具茨山系,相传是轩辕黄帝部将大鸿封地,“大隗层峦”为古代禹州八景之一。山上有很多有巨石上开凿的“神秘符号”,被考古界称为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上古文明的历史档案。

毗邻大鸿寨的逍遥观,号称中国道教祖庭,是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修行得道之地,有“蓬莱仙岛第一宫”之美誉。据史料记载,老子、庄子先后拜谒该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都体现了轩辕黄帝“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的道教精髓。魏晋时期,该观改名为“逍遥观”。

为做大做强乡村游产业,近年来,该镇投入资金85万元对浅井村宋家大院宋聘三故居进行修复;投资200余万元,建成宋聘三革命文化广场,对浅井老街区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宋聘三故居2020年被确定为许昌市“觉醒”党性教育基地,2021年被确定为许昌市党史教育基地和许昌市红色旅游线路之一。同时,对全镇具有革命教育历史价值的古山寨、碉楼、古民居,该镇积极进行抢救性保护,留住革命记忆。目前,该镇已打造了宋聘三故居、扒村禹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鸡山禹密新中心县委旧址、逍遥观、北大鸿寨等乡村游“打卡地”,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在千年古镇扒村,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从土地、资金、政策上对建窑复烧“扒村瓷”的投资者给予支持。目前,扒村已建六家瓷厂,每年烧制扒村瓷10余万件,故宫博物院专家学者、海内外陶瓷收藏爱好者纷至沓来。如今,一处处古窑址和散落在泥土间的一片片古瓷片,让人仿佛看到当年东张古镇瓷业“几有万室,不减城邑”之辉煌;一件件“白如玉、黑如墨”的扒村瓷珍品,展示着“瓷上水墨”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