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守好生与死的那扇门

——记许昌市人民医院ICU主任刘汉毅

刘汉毅查房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炜华

一扇门无情地隔离了患者和家属,这是人们对ICU最直观的印象。然而,在这扇门里,却是医院最忙、工作内容最杂的地方,也是生死一线间的关卡。在这里,许昌市人民医院ICU主任刘汉毅带领着一群“重症监护人”,用博观约取的智慧、临危不乱的心智,让这一切变得有条不紊。

ICU又称重症医学科。很多重症患者的情况不是单一的,存在很多脏器问题、消化问题、血液问题……评估涉及的脏器越多,就越需要平衡,越需要支持。为此,刘汉毅会联合MDT会诊,并充分听取各个学科专家的意见,在众多意见中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在很多有致命风险的患者看来,ICU意味着最后的希望。

“ICU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刘汉毅告诉记者,ICU主要收治生命体征需要严密监测、通过加强治疗后有可能恢复的危重患者,以及疑难大手术后需对重要脏器进行监测及支持治疗的患者。

比如,刚接受重大手术的患者,只是度过了鬼门关的第一关,但患者能否从全麻到苏醒状态、能否拔掉呼吸机、有了呼吸后能否熬过出血关、感染关?每一关都是漫长的等待,有时候因为很多复杂因素又让治疗回到原点。

刘汉毅告诉记者,从某个方面来说,重症医学科解决了外科医生的后顾之忧,它集中了医院最优质的资源,大大提高了医院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

机器在24小时运转,“重症监护人”也同样如此。患者所有的生命体征,都需要随时观察,患者要始终在医护人员的视线中。在这里,重症医生、专业医护管理患者,更容易发现潜在风险,更容易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并对重要脏器进行精准监护。

不久前,一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从外院被转到该科进行治疗。在经过ICU工作人员精心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患者突然出现发热、痰液增多等症状。有着丰富经验的刘汉毅判断患者很可能出现了真菌感染。然而,患者症状不是很典型,要明确真菌感染诊断需要时间。用药还是不用?这一刻的选择重若千钧:如果等诊断明确后再用药,患者的病情可能在等待的时间内急速恶化;如果不等确诊就用药,万一患者诊断后不是真菌感染呢?

刘汉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思考,刘汉毅决定——用药治疗!用药后,患者的症状逐渐好转。两天后,血液培养结果出来,证明了刘汉毅的判断。后来,患者转入301医院进一步治疗,其前期治疗也得到该院专家的充分认可。

在很多患者及家属眼里惊心动魄的场景,却是重症医学科的日常。

作为一名科室主任,刘汉毅常常要担起关键时刻“作决定”的重任,将更多的风险担在肩上。

一个除了头部轻微受损外,身体多处骨折,且有血气胸、肺挫伤、腹部闭合外伤等严重复合外伤的患者,经过救治后,呼吸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即将转回普通病房。然而,就在转科前,患者突然血压下降、意识逐渐模糊。紧急检查后发现,患者肠管破裂,需要立刻手术。

患者病情急转直下,该怎样和家属沟通,让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刘汉毅担起了和家属沟通的重任。在他的努力下,患者家属很快同意手术,为挽回患者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每一个患者的康复,都是ICU的价值体现。”刘汉毅说,ICU是最考验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能力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医患相互信任的地方。为此,他将带领该科“重症监护人”守好生与死的那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