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许昌

提能力 转作风 重创新

——我市文旅市场回暖向好侧记

□本报记者 王增阳

通讯员 张凯利

以思想破冰凝聚奋进力量,以能力提升锤炼干部队伍。一段时间以来,我市频繁出台“纾困”政策,持续为市场主体纾困减负,帮助重点领域困难行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千方百计稳定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市文广旅局通过“大学习”凝心促学懂、“大调研”寻策促落实、“大提升”提质促发展,突出文旅业态创新、产品创新,盘活存量,培育增量,实现从引流变现到动能转换,文旅市场回暖向好。

锤炼过硬作风 锻造实战能力

市文广旅局在全市文广旅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提升”活动,组织80多名党员干部到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堂天堂景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地考察学习,对标对表查找不足,局领导班子制定“三清单一台账”21个,查找问题60余条;邀请专家教授,围绕文旅文创新业态、元宇宙发展新思路等先后举办11次“文旅文创大讲堂”专题讲座、10余次“文旅文创”研讨会、2次党员干部“文史文博”交流会、2次青年干部“思享会”,研究探讨许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路径;聚焦“形势怎么看、问题怎么办、事业怎么干”,选取27个调研课题,梳理40个调研问题,完成调研报告15篇,为“文旅文创融合”谋篇破题。

突出特色资源 丰富文旅业态

市文广旅局持续推出特色文旅业态,开展“美丽乡村我的家,大家一起游许昌”活动,对地接旅行社进行奖补,引客入村、送客进村;积极开展研学旅游,开发研学旅行精品课程,推出“知许昌爱家乡”“品读三国许昌”“穿越千年古镇”等系列研学活动;挖掘我市32处三国文化遗迹遗存,对博物馆和曹魏古城进行数字化提升改造,丰富完善灞陵桥、春秋楼等景区产品业态,增加沉浸式体验场景,打造有听头儿、有看头儿的三国文化精品线路,塑造“行走许昌·读懂三国”品牌;围绕工艺美术大师讲座、瓷艺体验、亲子研学等,打造“千年等垕·为钧而来”钧瓷文化精品游线路,让钧瓷文化可触可摸、易于感知。

落实保障机制 激发消费潜力

市文广旅局将文化旅游业纳入白名单保障机制,全力以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出“夜游曹魏古城”“夜赏灞陵桥”“夜访春秋楼”“夜探曹丞相府”等活动,点亮“夜游”灯火;开展非遗技艺展演、戏曲经典桥段文艺演出,丰富“夜娱”生活;延长市图书馆、智慧书屋夜间开放时间,开启“夜读”模式;依托神垕古镇、花都温泉、建业大食堂等景区景点,开设“夜宴食堂”,打造文旅夜市。6月份,许昌7家白名单旅游景区日累计客流量达2.3万余人,已恢复至疫情前的91.42%;12家白名单旅游饭店(民宿)住宿收入677.7万元,比疫情前增长了25.5%,旅游市场信心加速提振,呈现强劲复苏的态势。

大力拓展市场 抢抓黄金暑期

市文广旅局大力拓展旅游市场,以学生游带动全市游,以旅客游带动资金流,启动“烟火人间·清凉一夏”许昌文旅消费季活动,引导开展贝卡乐园冲浪、乐佳亲子露营音乐节、许昌“my radio”音乐节、“萤火虫音乐露营节”等10余项活动。市文广旅局还举办了全国博物馆文创大赛、第一届全国吉他邀请赛、首届许昌市美食大赛、“寻美许昌·打卡三国”城市地标定向赛、戏迷擂台赛等8项赛事;推荐建业绿色基地星空帐篷、玉兰花房车、青云牧场马小驴露营等一批露营地,建安区五福农场、鄢陵百果园、襄城雷洞等一批瓜果采摘地,夏季亲子游、避暑游、毕业游、红色游等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绘制许昌夏季旅游地图。

突出推介创新 助力文旅复苏

市文广旅局联合头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与河南广播电视台、省电台合作,策划许昌“奇妙游”系列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宣传营销,全力为文旅企业做好服务;开展文旅团购节直播活动,宣传营销景区景点、酒店民宿、特色美食等多样化文旅产品,融入戏曲、钧瓷、中药炮制、剪纸等非遗展演,丰富暑期文旅产品供给。截至7月上旬,我市先后推出了6个直播专场,话题播放量2343.6万人次,累计在线观看60多万人次,助力我市文旅行业复苏。

能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市文广旅局持续抓好“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统筹纾困解难与深化改革,兼顾当前发展与长远规划,推进全市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