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许昌

一文一瓷一匠人

——钧瓷大师苗见旭印象

◀苗见旭近影 王增阳 摄

▲苗见旭钧瓷作品 王增阳 摄

□本报记者 罗校远 王增阳

龙山钧瓷坊院中的荷花开了,荷叶清翠,荷花娇艳。

盛夏时节,夜晚的微风吹拂,带来一丝丝凉意。烧窑间隙的苗见旭会一个人静静站在神垕镇龙山钧瓷坊的院落中。望着一轮明月,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一位原钧瓷一厂的老窑工;也会想起他创建窑口之初,历经多次失败后烧制出的那件得意之作《香荷千年》。

为人豪爽,性格开朗,在很多人的眼中,苗见旭是一个文人。教师出身的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是禹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在其笔下,“瓷镇上的事物”系列文章中古镇的人特色鲜明,古镇的事物栩栩如生。苗见旭是一个“瓷人”,作为龙山钧瓷坊艺术总监,他的钧瓷作品极具文化内涵,凝结着钧瓷千年历史脉络与当代艺术精神;苗见旭也是一个“匠人”,一个执着于传承钧瓷艺术的传统手工艺从业者。

不久前,在龙山钧瓷坊的一场钧瓷直播中,苗见旭的儿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观看直播的网友们说:“我的父亲是钧瓷界中文章写得最好的,也是作家中烧钧瓷烧得最好的。”初听颇为有趣,仔细想来,说得很有道理。

文章千古事

“在一个秋夜,借星光爬上了山梁,瓷镇上无数的烟囱正间断地吐着火舌,蓝莹莹的天幕上,群星闪烁。我忽然想,烟囱多像倒立的毛笔,它蘸着窑火在天幕上写诗……”这是18岁时的苗见旭在被情感所困时,夜登神垕大刘山,俯瞰古镇时的真切感受。多年以后,苗见旭将当时的只言片语倾注笔端,写成《瓷镇上的事物——烟囱》一文,发表在《散文》杂志上。

窑火千年的神垕古镇,有着太多值得铭记和书写的内容。作为土生土长的神垕人,苗见旭从记事起,就感觉到瓷镇神垕与周围的与众不同。厂房中的坯架子、作坊外的皂角树、窑洞里父亲拉坯时被火光投射在墙上的影子,都成为苗见旭童年时玩耍的内容。蓝炭、泥耙(制泥工具)、螺铃、烟囱……这些在神垕镇常见的事物,构成了苗见旭记忆中独特的古镇形象。

中学时,苗见旭将生活中关于古镇一点一滴的感悟都记录下来。在他当时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蓝炭、厂房、烟囱等词语。许昌师专毕业以后,苗见旭回到家乡,做了教师,教书育人。在工作之余,他经常进行文学创作。1993年,其散文作品《台阶》发表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散文》杂志上。他开始在许昌文学界小有名气。

在“瓷镇上的事物”系列文章中,苗见旭写匠人、大师、肖河、文庙、窑神庙、蓝炭、烟囱、泥耙、卤肉火烧……一系列文章陆续在《散文》《散文百家》《北京文艺》《河北作家》《文艺报》《中国艺术报》《许昌日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苗见旭将自己的独特感悟与神垕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

“用文字去记录、展示神垕,在窑火的洗礼中,我想把古镇的风貌写出来,展示给更多的人。”苗见旭说,他期望用文字的独特魅力和张力表达人文情怀。“我既是一名作家,也是一个‘钧瓷人’,我有责任将神垕的故事和人文风貌用文字展现出来。神垕能够写的东西太多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有事物,还有故事。”苗见旭说。

钧韵承古今

关于童年的记忆,在几十年后的苗见旭脑海中,依旧绕不开钧瓷。父亲拉坯的身影和在肖河里捡古瓷片的情景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五六岁时,在父亲工作的那孔用山石砌成的窑洞里,父亲坐在轮盘旁低头拉坯,手臂上的血管如蚯蚓一般,这样的形象在他心里始终未曾忘记。冬天,窑洞的角落里有一个大煤火,煤火的蓝色火焰有一尺多高,窑洞上方热气冷气交汇,形成流动的水汽,如云雾一般。

2005年,在父亲的帮助下,苗见旭创建了龙山钧瓷坊。关于烧窑最初的记忆,并不美好。苗见旭说,烧坏一窑又一窑,如重锤一般,让人情绪崩溃。就在其迫于现实想要放弃的时候,一件作品让他重燃斗志。一件挂盘作品,荷口造型,以紫红色为底色,上面的白色小圆点密密匝匝,就像一朵成熟的向日葵。在其左上方有一个圆形的白色斑块,斑块里有蓝色的云带,极像天上圆圆的月亮。苗见旭给这个挂盘取名为《香荷千年》。

其后的数年间,苗见旭在钧瓷艺术上积极探索,研究釉色,探索窑变的规律,烧制出了《祥龙鼎》《龙凤呈祥》《泰尊》等作品,在钧瓷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苗见旭常用的是炉钧釉。他尝试不同的烧成方式,并改变早期炉钧釉的配方,摸索不同温度下火色的变化规律。在钧瓷造型与釉色搭配上,苗见旭热衷于创新与突破。他在作品中加入文化元素,同时注重釉色的搭配,力争达到造型与釉色的和谐统一。其作品《龙凤呈祥》,红绿釉色相间,展现了钧瓷窑变的色彩精髓与生命力。苗见旭将龙、凤巧妙地用“龙舟凤帆”结合在一起,营造出灵动的龙凤聚合的完美结合。

近年来,苗见旭又在钧瓷赏盘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佳作频出。赏盘重在“赏”,这就要求赏盘突出地展现钧瓷的窑变艺术魅力。为了体现个人特色,解决炸片难题,苗见旭在赏盘内部使用了浮雕技艺,将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极大地拓展了钧瓷赏盘的艺术表现形式。

苗见旭还大胆利用钧釉为墨,以施釉笔为毫,引入传统中国画和印象画的元素,在钧瓷赏盘素坯上作画,通过不同釉料配比、不同造型与画风的结合、不同烧制温度和气氛,烧制出一大批别具风格的钧瓷赏盘作品。

“我用诸色钧釉在素坯上作粗线条轮廓的画,让窑火这位导师替我进行修改和二次创作。”苗见旭说。

探索新业态

“这件赏盘作品,将钧窑中的月白色调和鹦哥绿色调巧妙结合,实现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艺术效果……”在一场钧瓷直播中,苗见旭这样向直播间的网友们讲解钧瓷。

如今,苗见旭架起了直播设备,尝试着新的钧瓷推广和销售模式。凭借丰富的陶瓷知识和幽默的风格,苗见旭积累了一批粉丝,也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为探索网络销售模式,神垕镇不少钧瓷企业和钧瓷推广者在几年前就有所尝试。特别是近两三年,在疫情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钧瓷窑口用直播来进行营销。在钧瓷直播这一块儿,先发优势是很明显的。有些涉足较早的窑口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销售效果,但不少老客户买过之后,新的客户群体没有培养起来。”苗见旭说。

在苗见旭看来,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想要在网络直播中取得好的效果,钧瓷作品的质量一定要过硬。能够卖得好的作品,一是品相好窑变效果好,二是价格适中,三是有一定的名气。“如何在网友的快速浏览中一下子抓住他们的目光?这就要求钧瓷作品一定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能够吸引大家认真了解。每一个直播间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作品缺乏创新,千篇一律甚至仿冒严重,那么藏家和消费者很快就会审美疲劳,没有购买的欲望。”苗见旭说。

“推动钧瓷直播带货良性发展,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措施,规范直播带货,维护良性竞争;另一方面也需要行业从业者加强自律,不胡乱讲解,不以次充好,不恶性竞争,共同维护钧瓷产业良性发展。”苗见旭说,他尝试着在直播中,将钧瓷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古镇神垕的深厚文化底蕴结合起来,让网友们不仅可以认识钧瓷,也能够了解神垕。

为钧瓷艺术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为古镇神垕留下更多文字记录,为钧瓷产业发展探索更新路径,苗见旭不断尝试着,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