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昌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发力,先后实施了郑许市域铁路、河湖水系、曹魏古城、中央公园、国道107、花都大道等一大批强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城建重点项目,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20余项“国字号”名片。
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去年召开的市八次党代会明确,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并提出许昌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城市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
但是,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持续下行的经济压力,许昌的城市建设也面临诸多考验,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将成为城市发展新常态。我们只有驰而不息地探索进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持续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才能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度,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要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结合许昌市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我市要围绕宜居、韧性、智能的城市理念和目标加强研究,并将其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维的全过程,把具体指标分解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中,落实到具体地块和项目上,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品质。同时,要坚持“规划是法”理念,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不折不扣执行规划,加强对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和定期评估,对违反规划行为从严从重问责处罚,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当前,我市在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下一步要聚焦短板,在电力、燃气、排水系统、智慧停车场、智慧红绿灯、供暖设施、打通断头路、学校、医院等方面加快项目实施,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强化群众生活安全保障,不断提升发展保障力和群众安全感。
三是强化安居保障。持续关注房地产市场运行,多措并举,精准调控,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房地产领域突出问题,严格控新治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循环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公租房建设,积极探索长租房试点;加大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完善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以及街道社区等公共空间功能和管理,形成环境优美、社区和谐、居民幸福的城市居住系统。持续深入开展“九小”场所、燃气安全隐患排查、窨井设施整治、围墙围挡专项整治、沿街门店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和房屋安全隐患集中整治等活动,全面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四是强化生态优先。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贯穿城市发展始终,依托百万亩花木林海优势,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果树进村”活动,常态化做好河湖水系管护,持续擦亮许昌生态底色。坚持“规划扩绿、工程造绿、见缝插绿、立体增绿”,高标准推进园林绿化、生态廊道、城市绿地等建设,持续完善“生态长廊为主线、公园广场为支撑、主次干道为骨架、小区庭院为基础”的城市绿化景观体系和网络化、生态化的城乡绿化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按照住建部《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加快各类公园绿地建设,不断提高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在城市管理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推广先进技术应用,加快建设莲城智能体,探索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完善“智慧大脑”中枢平台功能,整合政务、城管、民生、公共安全等数据资源,强化数据互通共享,实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系统、消防系统、园林系统等领域感知系统建设,加大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网与传感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等泛智慧城市技术应用力度,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优势,全面提高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风险的预警、监控水平,实现城市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提升风险决策指挥和协调能力。充分利用物联网、智能感知技术,把城市管理触角延伸至城市的细枝末节,通过大数据分析各类设备数据、预警数据、风险数据等,为社区突发事件研判处置提供精准支持。
(作者系许昌市政府副秘书长)
□李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