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全市上下持续发扬钉钉子精神,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市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累计脱贫5.76万户18.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4.41%降至为零。2018年以来,我市连续四年在河南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中综合评价为‘好’等次。”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杨燕说。
过去十年,我市2084个行政村、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地区的路通了、灯亮了、群众笑了,全面小康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格局逐步形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覆盖54个市直部门、联系5个县(市、区)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有序指导推动各项工作。紧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围绕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就业、产业、金融等出台一系列政策落实,打好‘四场硬仗’、推进‘四大行动’、实施‘四大工程’、开展‘四项活动’,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落实帮扶政策;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期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5亿元。”杨燕说,自脱贫攻坚以来,我市累计1354名驻村第一书记、1354支驻村工作队下沉基层,2084个村级脱贫责任组、3万余名帮扶干部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市委常委包县、市级领导包乡联村、市县行业部门包村联户,各级干部共同织密了脱贫攻坚精准帮扶网络。
目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的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杨燕告诉记者,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带动全市2737名联乡帮村干部躬身入局,积极助推各地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开展防返贫监测,定期跟踪回访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帮扶、早化解;针对“720”暴雨灾害和近两年疫情对巩固脱贫成果带来的挑战,建立专项调度、专班调研、专题推动等机制,落实防止因灾返贫致贫18条举措,制定应对疫情影响22条措施;建立扶贫资产动态监测和分类管理机制,以扶贫资产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推动长期长效发挥减贫带贫效益。
“我们将紧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长效脱贫、不返贫这个中心任务,以务实的作风、坚决的行动、有力的举措,科学谋划推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杨燕说,该局将持续发力,做细防返贫监测帮扶;统筹各方力量,构建完善立体式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确保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及时发现;用好“联乡帮村”工作力量,加大调研走访力度,推动各项帮扶政策及时、足额、精准落实到人到户。规划引领,做大特色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做好乡村特色产业规划工作,培育壮大一批稳发展、能带贫、可致富的特色经营主体。扎实稳妥,做实乡村建设;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广泛依靠发动农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稳妥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成符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的美丽乡村。共治共享,做好乡村治理;结合“五星”支部创建,持续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村庄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