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探路城乡融合 打造“鄢陵样板”

完成入市交易10宗423.3亩,盘活地上建筑物4.73亿元,实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打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新渠道;

完成农村产权抵押贷款26笔2200万元,走出了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新路径;

近三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2所,新增学位1.26万个,新补充教师818人;

……

自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区以来,鄢陵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五项改革”,先行先试、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鄢陵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效应逐步显现,主要经济指标高位运行,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朝着国家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阔步前行。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既是国家战略的实验田,又是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区后,我们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鄢陵县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组,实行周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制定《鄢陵县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初步形成‘1+N’政策体系,有效保障了改革顺利推进。”鄢陵县发改委主任陈卫民说。

围绕五项改革任务,鄢陵县深入探索、重点突破、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土地入市”“金融下乡”“科技进村”“产业协同”“城乡均等”工作,完成入市交易10宗423.3亩,盘活地上建筑物4.73亿元,完成农村产权抵押贷款26笔2200万元、科技转化项目12个,探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教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健康共同体,稳妥解决群众就近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有效激活了“沉睡资源”,盘活了闲置资产,促进了转化研发成果和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在积极探索路径的同时,鄢陵县还聚焦一体化建设,大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聚焦产业融合,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鄢陵县坚持把产业融合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引领康养”的思路,做好花木、旅游、康养文章,加快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花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稳规模、延链条、促营销,加快实现“花木大县”向“花木强县”转变;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森林康养、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多业态融合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探索以产业融合带动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路径。

聚焦要素配置,加快城乡资源一体化。鄢陵县紧盯地、人、钱问题,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闲置土地综合整治,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全面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零门槛政策,实施“英才计划”“人才回归计划”,落实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科研、院士工作站,建立城乡融合项目库,拓宽融资渠道,激活民间资金,加快城乡资源一体化发展。

聚焦基础完善,加快城乡建设一体化。鄢陵县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坚持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编制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谋划实施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高铁片区、鹤鸣湖区“四大片区”综合开发;加强城乡环境精细化管理,开展全域生态美化工程,农村垃圾处理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做法在全省推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聚焦公共服务,加快城乡服务一体化。公共服务建设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鄢陵县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三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2所,新增学位1.26万个,新补充教师818人,被命名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健全网络化服务运行机制,3家医共体涵盖全县所有医院,加入市级医联体,与省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建成县、乡、村三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实现百姓文化云服务网络全覆盖,有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我们将继续按照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积极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的要求,锚定‘城乡融合实现新突破’目标,不断探索、奋力前行,努力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鄢陵样板’。”陈卫民表示。

本报记者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