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民
近日,在国家图书馆网站检索资料,于“碑帖菁华”资源库中看到一方《何实妻张氏墓志》(馆藏信息:墓志7556;原题《宋故寿安县太君张夫人墓志铭并序》)。
研读后发现,张氏应为北宋许昌名士、密直学士何中立之妾。墓志内容可与现有史料相互参照,并记述了何中立身后的家族发展历程,对于北宋颍昌文化历史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一
张氏墓志,由朝奉郎、致仕武骑尉、赐绯鱼袋吕大圭撰文,朝奉大夫、权提点河北西路刑狱公事陈革书丹。据拓片影像,试整理志文如下:
夫人姓张氏,世为汴都人,家素富饶,年十五,事密直学士何公,实何公第七子、朝散郎、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景甫之所生母也。崇福升朝,以子贵,诏封寿安县太君。崇宁五年(1106年)□月十八日,以疾终于颍昌府临颍县之私第,享年七十九。以大观元年(1107年)十一月九日附于阳翟县旧学乡旧学里嫡夫人狄氏之茔次,示不敢忘本也。夫人性乐易善,安谐族人,故内外皆得其欢心。助嫡夫人内事,巨细□理,无一有间言。从密直之任钱塘,崇福方四岁。密直素轻财,喜宾客,日以宴集,接四方士,无几捐馆,橐无余赀。夫人奉主母,挈孤遗以归田园,既不厚聚齿众,逮崇福仕,食贫攻苦者几十有余年,夫人一无憝色惮辞。狄夫人念之曰:汝曹少艾,用度日晙削,仰哺我,非终身计,可舍我从事富贵也。时夫人方妊,指其腹以对曰:是生男,随厮养负薪;女也,以爨溉殁所事。之死,靡它矣。其持守如此,故狄夫人益以德遇之。视听精明,体力康宁,见善明。饮食起居,方七八十如四五十。日诵浮图书,处恭其所尊事,虽亡如存,至殁不少襄。崇福禄养甘旨者三十年。噫,今日之享,非平昔之报也欤!初崇福原配赵氏蚤世,诸孙幼,夫人虑后之为母者不得如赵氏之良,忧见辞气,崇福喻之,遂不复议再醮。夫人躬抚诸稚,悉见于成人,其为何氏虑亦深矣。女一人,即指以爨溉者,既生而贤,适乡贡进士王仲成,丞相禹玉之族也。有田在舒,因从寓于舒。夫人既寝疾,东念舒,远不可得,崇福立计费,遣二子直抵舒以致归。比至,而夫人殁。可哀也已!孙男四人,光祖、遹祖、承祖、绍祖,皆以儒学进,女四,曾孙一,外孙三,并幼,铭曰:
夫人之行,以顺为正。事主则终,诚身则静。我心我迹,匪石匪席。非知能知,有得斯得。寿以考终,庆以善积。宜而子孙,克懋功德。
二
古代妻、妾身份严明。志文中言明“何公”殁后,张氏随嫡夫人狄氏生活,身份为妾无疑。
志主之夫“何公”,“碑帖菁华”资源库为什么称“何实”呢?
志文首句中的“实”,是个关键字。在句中并非人名,乃“实为”之意。
“(夫人)年十五,事密直学士何公,实何公第七子、朝散郎、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景甫之所生母也。”
如果误判为人名,就会这样断句:“(夫人)年十五,事密直学士何公实,何公第七子、朝散郎、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景甫之所生母也。”
三
墓志中没有明言“何公”名字,但从多方面提供了线索。
一、身份为“密直学士”,以“密直”代称;
二、正妻为狄氏;
三、任上死于“钱塘”;
四、“素轻财,喜宾客,日以宴集,接四方士”,死后“橐无余赀”;
五、景甫为其第七子。
宋代人物中,只有许州长社人何中立(字公南)符合以上条件。
何中立(1004年—1057年),字公南,许昌长社(治所在今魏都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历佥书镇安、武胜二镇节度判官,迁殿中丞。庆历元年(1044年)除集贤校理,改太常博士,修起居注。再迁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改兵部员外郎。皇祐四年(1052年),权发遣开封府事,寻除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改知庆州。还判太常寺,迁刑部郎中,进枢密直学士、知许州,改陈州,又徙杭州。嘉祐二年(1057年)以暴疾卒于任,年五十四。
《宋史·何中立传》及郑獬《枢密直学士刑部郎中何公行状》(下称《行状》),可与志文相互印证。
“还判太常寺,迁刑部郎中,进枢密直学士,知许州,改陈州。”(《何中立传》)
“嘉祐元年,以枢密直学士知许州,公以许为故乡,多故人亲戚,不愿为之守,改知陈州。”(《行状》)
狄氏出身名门,为枢密直学士狄棐第三女。
狄棐(977年—1043年),北宋潭州长沙(今属湖南)人,字辅之。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官终知扬州,葬阳翟(禹州市)张涧里。他育有六子六女,次子狄遵度善为古文,英年早逝,与黄庭坚等交友密切。
狄棐曾以工部侍郎狄公领京西漕,任所在许昌。何中立时与狄遵度交友,进而为狄棐赏识,与狄氏婚配,成为一时美谈。
“幼警迈,与狄遵度游,遵度曰:‘美才也!’其父棐遂以女妻之。(《何中立传》)
“公与诸兄讲学乡里,时工部侍郎狄公领京西漕,其子遵度以奇俊自处,少所许可,而独与公为友。狄公闻之,召公与语曰:‘吾子乃肯与之游,果为奇也!’遂以爱女归之。”(《行状》)
何中立善饮,以“不夸饮酒”知名。宋代笔记中还记录他向郭从周求签,得到“钱塘春色浓如酒,贪醉花间卧不还”的诗谶,任内死于杭州。
“又徙杭州,暴中风卒。”(《何中立传》)
“是岁移杭州,明年七月二十四日,卒于杭公署。”(《行状》 )
志文中称何公“素轻财”,死后“橐无余赀”,《行状》中亦称:“尚廉节,家未尝畜财,邻州岁时问遗,皆归之。”
据《行状》,何中立有十一个儿子,景甫为其第七子。“景元、景先,太常寺太祝;景初、景耑,将作监主簿;景闓,袐书省正字;景俶,以公遗命官其二弟,今未仕;景甫、景倩亦正字;景龙、景安、景舆,皆蚤卒。”
综上,志文中的何公,实为“不夸饮酒”的何中立。
四
这方墓志的出现,为研究何中立家族提供了珍贵资料。
何中立辞世时,妻子狄氏带领家族回到许昌故园,勤俭持家。其子多有官职,日子不至于太艰难。
志主张氏(1028年—1106年)是汴京人,虽然“家素富饶”,或因身份低微,才会在十五岁(庆历二年,1042年)时来到何府做妾。
何中立辞世时(嘉祐二年,1057年),她年方三十,怀有身孕,亲生子景甫五岁。
狄夫人念其青春年少,劝喻再嫁。张氏指着大肚子答道:“是生男,随厮养负薪;女也,以爨溉殁所事。之死,靡它矣。”
她用决绝的回答,赢得了狄氏的宽容;又用漫长的岁月,践行了庄重的誓言。
值得欣慰的是,儿子景甫官至七品,她有了自己的封号(寿安县太君),并且能主导小家庭事务,也算熬出了一片天地。
五
禹州古称阳翟,有嵩山、具茨、三封诸山环绕,北宋年间,许多名门世族于此卜宅入葬,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张氏“附于阳翟县旧学乡旧学里嫡夫人狄氏之茔次”,“附于狄氏”,强调的是“妾”的身份,“不忘本”。
旧学乡原名麦秀乡,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入葬后,宋仁宗赐碑额“旧学之碑”,改称旧学乡。宋代名人程戡、杜诜、晏几道、张耆、孙甫、蔡齐等均葬于此。
经咨询禹州相关人士,尚未掌握张氏墓葬相关信息。据国家图书馆拓片入藏渠道,或可找到张氏墓址,进而确定何中立及其家族墓地位置。
何中立为宋代名士,也是“许下公卿”中重要成员,其墓葬文化价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