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许昌

釉生万彩传薪火

——访钧瓷艺术家牛艳娇

◀牛艳娇近影(资料图片)

▶◀牛艳娇钧瓷作品(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罗校远 王增阳

在苗宗贤大师离开数年后,对很多钧瓷藏家来说,他们对宗贤钧瓷坊的钧瓷作品仍有着难舍的情结。而在经历了最初接手钧瓷窑口的忐忑之后,作为儿媳的牛艳娇,已成为宗贤钧瓷坊新的掌门人,支撑着这个在钧瓷界赫赫有名的窑口继续前行。

钻研技艺、创作新品、参加展览、交流学习……秋末冬初的宗贤钧瓷坊里,又一窑钧瓷作品正在经历着窑火的淬炼,等待着绽放出绚丽的釉彩,而忙碌的牛艳娇也在思考着自己的钧艺之路。

“由于各种因素的叠加,这两年钧瓷行业发展的脚步有所放缓。但我还是坚持烧制作品,只有不断创作,才能锤炼技艺;也只有不断创作,才能获得新的灵感,找到新的创作思路。”牛艳娇说。

坚持煤窑烧制,坚持传统技艺,坚持不断创新,沿着苗宗贤大师开创的道路,牛艳娇步伐坚定。多年来,宗贤钧瓷坊特别是苗宗贤大师的煤烧钧瓷作品极为知名。由于钧瓷的窑变特性,釉色的形成与釉料中所含的化学元素密切相关,不同燃料的化学成分对钧瓷烧制有着有不同影响。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在高温的作用下容易和釉料中的元素相互作用,对钧瓷的窑变产生影响。

宗贤钧瓷坊的煤烧钧瓷作品,造型端庄典雅、釉质玉润透活、窑变自然天成,这也让跟随苗宗贤学习钧瓷烧制技艺的牛艳娇对煤烧钧瓷情有独钟。“父亲的作品大多器型并不复杂,有很大一部分器型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国威尊》《异兽瓶》《将军盔》等,父亲找到了与这些器型与钧瓷釉色的完美融合,使这些作品成为既源于传统,又极具时代特色的作品。也正是这样的创作思路,让他的作品屡获大奖,登上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课本,走进人民大会堂并被存放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牛艳娇说。

源于这样的言传身教,牛艳娇对钧瓷创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数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为钧瓷艺术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也正是如此,钧瓷艺术在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其实给我们每一个钧瓷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创作灵感,如何将很多灵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钧瓷作品,这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不断实践,只有掌握了深厚的钧瓷烧制技艺,才能把很多想法转化成不同的造型。此外,要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才能为不同的器型完美搭配合适的釉色,才能为一件钧瓷作品,赋予出彩的窑变之美。”牛艳娇说。

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打造器型,从烧制中创造釉色,成为牛艳娇创作钧瓷作品的主线。在此基础上,牛艳娇更加注重个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特色的挖掘。“时代赋予了艺术创作者使命,也提供了舞台。我们在坚守窑变灵魂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感悟时代审美情趣,不断打造时代精品。”牛艳娇说。

几年来,牛艳娇渐渐接过了接力棒,成为不少宗贤钧瓷坊老藏家眼中优秀的接班人。辛勤耕耘,收获成长,牛艳娇逐渐成为钧瓷界个人特色鲜明的女性钧瓷创作者,创作完成了《将军尊》《乾坤尊》《琵琶瓶》《八方如意鼓钉炉》《玄纹画筒》《凤仪尊》《丹凤朝阳》《瑞相瓶》《福天下》等原创设计作品,并设计制作了《许君以昌瑞兽镇纸》《药膳壶》《青云壶》《灵舞》《知音印盒》《梅之风骨印盒》等日常实用器型,多件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行业奖项。其手拉坯作品《将军盔》,在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获得铜奖;原创设计作品《许君以昌瑞兽镇纸》获得许昌市“魅力中原”第三届文化创意大赛银奖,并成为许昌市2018-2019年度城市文化礼品;《益寿瓶》《秀玉瓶》《出戟尊》《如意三足炉》等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优秀作品展暨第五届全国钧瓷藏家珍品展金奖、银奖;作品《玄纹画筒》入选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2019年“时代新章——国家博物馆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作品《琵琶瓶》获第九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作品《将军尊》获第25届“河南之星”设计艺术大赛专业组银奖,并在第十一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中荣获“怀仁杯”金奖……

融入传统元素,坚持现代审美,把握窑变内涵,期待着牛艳娇创作出更多优秀钧瓷作品,探索出极具个人风格的钧瓷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