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故里
设立基金助乡亲
“这是历年来受资助学生的名单和情况记录。”12月15日,鄢陵县台办会议室里,工作人员张东红拿出一摞厚厚的单据。大小不一的纸张上,年份、人数、金额等一串串数字清晰可见。
时针拨回到1985年。彼时,远在台北的鄢陵籍乡亲为了便于联络、纾解思乡之情,组建了鄢陵旅台同乡会,鄢陵彭店人张廷魁当选第一任会长。9年后,张廷魁等人回乡探亲,了解到鄢陵每年都有不少考取重点学府的学生后倍感振奋,决定设立助学基金,奖助考上大学绩优家贫的学生。
“大伯他们都是退伍老兵,平时仅靠微薄的津贴生活,然而,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他们还是想尽办法,凑了2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约合人民币16万元)设立了助学基金,用利息资助鄢陵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当日,鄢陵县台联理事会理事、张廷魁先生的侄子张新来说,“为了将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受大伯委托,我的父亲张树鑫每年都会到所有申请学生家中调查核实情况,足迹遍布鄢陵的每个村落。”
离乡越久,思乡之情越浓。暮年的张廷魁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定居许昌。“我们去老人家中探望时,他说得最多的都是要利用好基金,不让考入大学的寒门学子辍学。”鄢陵县台办原主任王建华说。
2008年,张廷魁老人去世后,鄢陵旅台同乡会助学基金发起人之一姚建业接任会长,并向助学基金注资人民币8万元。至此,鄢陵旅台同乡会助学基金达到24万元。2016年,姚建业老人去世,鄢陵第二代台胞黄念豫当选第三任会长,主持包括助学金发放在内的各项事务。
力行不辍
爱心接力传真情
助学基金设立29年来,鄢陵旅台同乡会的会长和理事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助学金的发放从未间断。这些助学金点燃了195名贫困学子求学的希望,也给予了他们终生难忘的温暖慰藉。
“你们的帮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也将成为我们终生奋斗不止的动力。”在今年8月举办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受助大学生陈博如是说。
今年顺利考上宁波工程学院的陈博是鄢陵县南坞镇柴庄村人,父亲因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姐姐远嫁,家中仅靠母亲一人边种田边打零工维持生计。鄢陵旅台同乡会经过认真筛选,将其列为2022年资助对象,为他发放了2000元助学金。
和陈博一样,目前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刘羽也是受助者之一。刘羽是鄢陵县彭店镇刘拐村人,先天双手残疾。2012年,刻苦好学的他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当时,爷爷、奶奶体弱多病,父母长期吃药,弟弟也在上学,家中经济状况较差。”回忆起当时接受资助的场景,刘羽说,“鄢陵旅台同乡会的关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29年来,鄢陵旅台同乡会的懿行善举像一颗颗爱的种子,在受助学生心中萌芽。很多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受助学生纷纷用行动诠释感恩。“感谢旅台乡亲曾经给予我的帮助,我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9月23日,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常慧丽说,她所工作的华泰证券有限公司设有慈善基金会,每年她都会捐一笔钱,帮助有需要的人。
爱心感召爱心,汇成向善力量。今年助学金发放仪式上,除了鄢陵旅台同乡会外,许昌万荣心血管医院也为贫困学子送来了7000元善款。一支爱心助学的奏鸣曲在鄢陵大地唱响。
务实担当
两岸亲情永相牵
2019年,鄢陵县委统战部受鄢陵旅台同乡会委托负责助学基金的保管、发放事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为助学基金设立了独立账户,指派专人管理。”鄢陵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台办主任林喜营说,每次发放助学金,他们都会严格按照流程筛选发放对象并报鄢陵台联知悉,事后还会向鄢陵旅台同乡会递交书面说明。
“我们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把助学金发放视作大事。我清楚记得,张树鑫老先生在世时,总是将助学金发放情况一笔一画写在稿纸上,字迹工整,受助人情况、金额等一目了然。”王建华说。
两岸一家亲。为加强两岸亲情往来,鄢陵县台办积极向鄢陵旅台第一代同胞创办的《鄢陵杂志》投稿,宣传内地发展变化、风土人情、投资政策等,搭建起了两岸交流的金色桥梁。“一些在台湾的鄢陵人通过这本杂志缓解了思乡之情,还有一些台胞以此为平台找到了家乡的亲人。”林喜营说。
鄢陵县委统战部还把加强涉台宣传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在县城人流密集区域设立宣传版面,扎实开展涉台知识宣传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并组织涉台知识竞赛活动,有力推动涉台知识的普及。此外,每逢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鄢陵县委统战部都会邀请鄢陵旅台同乡会回乡祭祖、参观考察,并多次举办书画等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共邀请一代、二代、三代台胞回乡100多人次,开展台胞台属座谈会和慰问活动70多场。
“我们将持续强化台湾青年群体统战工作,落实涉台各项举措,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呵护鄢陵旅台同乡会助学基金发展壮大,谱写两岸同心曲,奏响亲情最强音,携手迎接美好未来。”鄢陵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文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