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闲 话 李 石 妮

□杨书生

蒋马学校曾经的全称是许昌县第二十六完全小学,校舍规整,规模居中,十里八村的学生都集中在这里上学,是那个年代一所响当当的乡村学校。这所学校的校舍是由本村有名的农户李石妮的宅院改扩建而成的。

李石妮生于清末年间。鼎盛时期,他家拥有良田千顷,长工仆人十多人,骡马成群,楼瓦大屋,富甲一方。

相传李石妮人高马大,头脑灵活,干活不惜力气,做农活是一把好手。他自幼家穷,从给人做长工起步,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那个时候好吃不过是烙馍卷大葱,而他的吃法不一般,吃一口烙馍,把大葱往下拽一下,结果烙馍吃完了,大葱还有大半截。

李石妮对自己刻薄,对家人也几近吝啬。面对大囤的麦子吃不上白面,守着成缸的香油天天粗茶淡饭,他的几个儿媳妇颇有怨言。于是妯娌几个就趁长工下地,李石妮外出的当儿,做一锅白面面条,多放些葱花、香油。可有时候不巧面条刚下锅,就听到大门咣当一声,李石妮回来了,吓得妯娌几个赶紧把饭藏起来,才敢从灶屋出来。时间长了,妯娌几个也想出了对付他的妙计:在她们准备做好吃的时,就在大门口撒上一把黄豆。依据李石妮的个性,如果回来看到家门口滚圆的黄豆散落在地上,那必定是又气又惜,肯定会一面大声责骂败家子不珍惜粮食,一面弯腰一粒一粒地捡起来。而他有所不知的是,他的责骂声给妯娌几个送去了信号,他捡豆的工夫,妯娌几个一边偷笑,一边三下五除二把好吃的吃完……

然而,人们想不到,这个对自己及家人如此抠门的大掌柜,却对长短工还算大方,因为他懂得要想马儿跑,先给马儿草的道理。相传他家农忙季节是两锅饭,长短工吃细米白面,家人吃窝头咸菜。庄户人出身的他知道能吃才能干活。所以到他家打长短工的,中午捞面条必须吃两大碗以上;早晚要吃一筷子馍,就是新烙的烙馍用筷子扎下去,穿透多少张就得吃完,这一筷子馍有十张之多吧。正是他的这些讲究,长短工愿为他卖力,有的在他家一干就是几年甚至数十年。

李石妮不光吃得节俭,穿衣也邋遢,夏天常光着膀子,冬天头戴破毡帽,棉袄棉裤漏出棉絮,腰上常系一根草绳,看上去与一般穷苦人无异,不认识他的人还疑他是乞丐呢。一次他赶会回来的路上,大风把他的破毡帽刮掉了,他正要去捡回来,同行的人说你的破毡帽扔了也没人捡,不信你试试,李石妮说试试就试试。第二个会他又去赶会,果真破毡帽还在路边沟里,也不知是赶会的人多踢来踢去踢到沟里了,还是大风刮进沟里了。

有一次赶会买大牲口,他相中了一匹大骡子,围着大骡子左看看右瞧瞧,就是不问价钱,看得卖主都有点不耐烦了,他才开口问这骡子多少钱能卖。卖主看他那身行头也不像买大牲口的主,不无藐视地说:“五块大洋你牵走。”只见李石妮不慌不忙地从破毡帽里摸出三块,又从棉袄里摸出两块。卖主见状慌了,哀求地说:“这位大爷,我这骡子可不止这个数啊,恳求大爷千万别当真啊!”李石妮看他一脸可怜相,又从裤腰里摸出五块一并给了卖主。

种了半辈子庄稼,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李石妮,深知粪肥对土地的重要,他视粪肥为宝,视土地如命。一次李石妮在大街上吃饭,吃完了端碗正要回家,看到过路驴拉下一溜粪蛋蛋,他怕错过机会宝贝被别人捡去,随即用碗把粪蛋蛋搓回去了。事后有人问他:“那粪不臭呀,能用碗搓呀?”他回说:“牲口吃草,粪蛋蛋不臭,碗一洗就干净。”这也成了他的一绝,无论走在哪里,见路上有粪是必不放过,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收拾回去。

当拥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的时候,李石妮依然没有享受锦衣玉食、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他开始着眼于“诗书继世长”的规划。他的长孙李俊卿,自幼天资聪颖,爷爷看他是个可塑之材,私塾上了二年后,就把他送到省城开封求学,寄予孙辈读书做官出人头地的厚望。可等李俊卿学成了,科举制度废除了,随之而来的是科举入仕的路被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