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许昌

瑞兔迎新春 红火过大年

□本报记者 王增阳

乾名钧窑作品 《前途似锦》 (资料图片)

▲刘建军钧瓷艺术馆作品《瑞逸》 (资料图片) ◀卢家世代钧窑作品《逐梦》(资料图片)

新春将近,年味儿渐浓,春意充盈。2023年是传统十二生肖中的兔年,中国人讲究生肖,常常将它们化作随身之物。生肖文化历史悠久,《诗经》中就有文字记载。直至东汉,十二生肖文化开始成型。延续至今,人们认为十二生肖与每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十二生肖系列艺术作品,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反映出历代民间艺人热情的创作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原始社会开始,古老质朴的陶塑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后,动物造型陶瓷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不同的动物造型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特征。生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千年不衰,也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传承千年文化积淀,与动物造型同样联系紧密。钧瓷大师们将中国传统生肖文化、贺岁礼品文化等融入创作中,形成了新的钧瓷艺术表达形式——钧瓷生肖作品。对钧瓷界来说,钧瓷生肖作品创作,每年都有创新。

钧瓷生肖作品,源于一个大的钧瓷作品类别——动物造型。新中国成立以后,钧瓷复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造型就是动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钧瓷艺人尝试创作过诸如马、牛、虎、龙之类的动物造型;在钧瓷新工艺作品中,也有奔马、猫头鹰、孔雀等。这改变了钧瓷原有的以瓶、尊、罐、洗等造型为主的局面。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央美院、天津美院等大专院校的教授、学生来神垕进行交流创作,为神垕钧瓷行业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如今,不少在钧瓷界赫赫有名的大师,在当时受到了较为先进的艺术创作思维的熏陶,拓展了钧瓷的艺术表现范围。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的《马踏兰溪》、天津美院教授王家斌的《母子猴》等,为钧瓷界的生肖作品提供了好的思路。

钧瓷生肖作品真正开始成为钧瓷界的主流创作方向始于何年?据钧瓷文化学者李争鸣在《甲申猴年为何被称作钧瓷生肖元年》一文中考证,钧瓷生肖作品的集体“觉醒”始于2004年的甲申猴年。该文指出了标志性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窑口按照当年的生肖,有意识地批量创作有关作品。如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孔家钧窑、大宋官窑、王府钧窑等窑口,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了目的性较强的创作和营销活动。另一个方面,作品不再是单一的动物造型,而是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兔年来到,在传统文化中,兔子承载着丰富的意蕴和象征。“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安静、美好,善良、温顺。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就与兔子息息相关。相传嫦娥吃了仙丹而飞往月宫。玉兔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从此兔在中国也成为月亮的象征,人们在兔子身上寄托了美好的希望,赋予了奇妙的联想。 宋代《太平御览·拟天问》有言:“月中何有,玉兔捣药。”古人还将月称为“兔华”“兔辉”“兔宫”等。

此外,兔子有着机智、敏捷、勇于挑战的文化内涵。成语“狡兔三窟”,寓意兔子聪明,善于保护自己。在众多民间故事中,兔子经常扮演机智的角色。成语“动如脱兔”也形象生动地形容了兔子的行动敏捷。

与往年的钧瓷生肖作品相比较,兔年钧瓷生肖作品在表达美好寓意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创作难度,但这也为广大钧瓷创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如卢家世代钧窑癸卯兔年生肖作品《逐梦》,由神垕镇卢钧第五代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卢俊岭创作。作品中,玉兔脚踏如意祥云,呈昂扬向上之形,具神采飞扬之态,有奔月逐梦之意。作品既立足传统历史文化,契合大众主流审美情趣,又发扬守正创新精神,恪守创作当随时代要求;设计构思巧妙,造型灵动萌宠,釉质温润透活,寓意通俗易懂。

再如乾名钧窑艺术总监刘新乐创作的兔年生肖作品《前途似锦》,矫捷玉兔怀抱“福”“财”,寓意美好。《陶兔兔》整体造型圆润可爱,兔耳竖直耸立,釉色清新自然。该作品既是“遇兔呈祥”的摆件,又可用作支撑手机的实用器物,将钧瓷艺术完美融入现代生活,玉兔助力,大展宏图。

在兔年生肖作品的造型设计上,众多钧瓷大师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思想与兔年的美好寓意相结合,创作出各不相同的造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如刘建军钧瓷艺术馆兔年原创作品《瑞逸》,线条流畅灵动,釉色自然清新,寓意吉祥美好,瑞者礼神之器,逸者逸彩绝伦,实现了造型与釉色完美融合。

钧瓷生肖作品表达了美好寓意,展现了造型、釉色之美,成为贴近普通消费者的钧瓷细分市场之一和钧瓷爱好者的收藏热点之一。钧瓷生肖作品的热销,也为钧瓷从业者和钧瓷爱好者提供了创作和收藏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