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春秋楼

义 女 救 孤

□李俊涛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在鄢陵交战,齐国兵马追上了一位在旷野上逃亡的鲁国女子。女携两儿,手里扯着一个,怀中抱着一个。怀中小儿正在吃饼,手里扯的略大一些的孩子哇哇哭着说:“娘,我饿,我饿……”齐兵欲杀母子三人,齐将拦了一下,问女子:“为什么不把饼分给大儿一些?”女子悲怆万分地说:“大儿是我亲生子,小儿是我娘家侄。如今兵荒马乱,娘家只剩此子,我所带食物难以活命两人,宁舍亲生子,要保娘家根。”齐将闻之,心中大恸,感慨于女子高义和生灵涂炭,遂罢兵戈,女子三人捎带着鄢陵也得以保全。后人感女子功德,在现在的义女村建庙颂之,后来这个村庄渐渐叫成了“义女”。

去年11月初,因为疫情防控到鄢陵县大马镇义女村住了几天。工作中在村中游走,见到了义女的石雕像和两通分别立于清光绪年间和当代的石碑,碑文讲述了义女的故事。

石头上刻字不易,所以记事极尽简略,常常导致语焉不详。我看后脑子里冒出一串问号。齐国和鲁国都在山东,为什么跑到鄢陵打仗?彼时交通不便,鲁国人孔子游历各国,从曲阜出发,带着一帮学生,拉了一路赞助,走到现在的周口淮阳尚且差点儿饿死。鲁国这个女子是怎么从几百里地外出嫁到更远的鄢陵的?她的娘家侄又是怎么送过来的?“宁舍亲生子,要保娘家根”。作为一个丈夫、父亲,听了这话我心里有点儿不得劲:亲生子有什么错?他为什么就该被舍弃?舍弃亲生子时,考虑过孩子他爹的感受吗?

回家之后查了点儿资料,发现鲁国和齐国真有可能在鄢陵打过仗,鲁国女子出嫁到鄢陵也能成立。

春秋和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到了战国时,鲁国已为楚国所灭,所以鄢陵义女的故事如果存在,只可能发生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许昌这一片叫许国。许国是个小国,在地理上是中原要冲、九州通衢,且土地平旷、宜于农耕,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生存,许国几百年都是小心周旋于周边大国之间。饶是如此,仍然避免不了被误伤的命运,经常出现大国争斗却把战场放到许国地面上的情况。春秋时期,仅发生在鄢陵的著名战役就有晋楚鄢陵之战、郑伯克段于鄢。

许国国土之中有一块鲁国的飞地,就是现在建安区陈曹乡许田村那一带,是鲁国国君前往泰山祭祀的朝宿之邑。既然是鲁国拥有的土地,且鲁国是周朝的宗亲之国、大国,想必当时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都会以鲁国人自居。我猜想义女可能是从这个“鲁国”出嫁到大马镇的,从陈曹乡到大马镇,中间只隔了一个陈化店镇。

至于齐鲁两国打仗,那是经常打,作为邻国,彼此都有觊觎之心,几百年都在互掐。鲁国虽为周王朝的宗亲之国,地位高贵,但也有宗亲国常犯的毛病,就是迂腐、任人唯亲,导致国力不强。齐国的首任国君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祖辈相传的打仗和用人水平让齐国国力强盛,经常把鲁国揍得灰头土脸。

鲁国和齐国的军队跑到许昌地面上打仗,就得说到前面提到过的郑伯。郑伯就是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在鄢陵杀死了意图与他争夺王位的弟弟共叔段,巩固了王权之后,就开始一天到晚想一件事——实现“郑许一体化”,把许国吞并了。公元前712年,郑庄公以许国不听周天子号令为由,约齐国、鲁国联合攻打许国,相约谁先攻陷许国都城,谁就有权分割许国土地。在郑、齐、鲁三国夹击之下,许国城破。也许就是在这次战争中,互相看不顺眼的齐鲁两国因为分赃不均,或者齐国早就想收拾鲁国,一石二鸟,出一次兵顺便在许国又把鲁国打了一顿。鲁国飞地许田会是齐国的重要攻击目标,义女娘家人为了血脉存续将其侄子送到了义女家中,不料想战火很快烧到了鄢陵,历史的天空之下,残酷的战争逼迫着一个弱女子作出了心如刀绞的抉择。

义女的高义毋庸置疑。在侄子成了孤儿,兵荒马乱、自身生活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她接受娘家人的托付,收养了这个孩子。她想平平安安把孩子养大,没想到极致的生存压迫向她袭来。彼时彼地,无论她做出何种选择都会是一生的痛。选择侄子,不仅是对不起儿子和丈夫,作为母亲她首先会承受了巨大的心灵痛苦,还有比一个母亲被迫放弃自己的孩子更残忍的事情吗?选择儿子,对不起侄子、娘家,姑姑对侄子的亲仅次于亲生子呀。三人共同赴死,则是对长辈养育后代职责的推卸。危难之际,她选择了更为幼小的侄子,选择了忠于托付,选择了舍己为人。造就悲剧的是战争的发动者,脱离战争环境对义女的任何苛求,都摆脱不了道德上的虚伪。

事实上,当面临亡国灭种的倾覆之难时,民众对于义的要求是高于亲的。此时唯有义成为群体的共同价值取向,家国才会有存续的希望。春秋时还有一个更加撕裂人心的救孤故事——程婴救孤。程婴为了义,用自己的儿子换了朋友的儿子一命。当把朋友的儿子抚养成人,程婴再也无法忍受对于儿子、妻子的愧疚,自尽而亡。义女以自己的义救了两个孩子、一方百姓,但我想她毕生都会对自己的儿子有愧疚之情,害怕儿子哪天突然问她:“娘,你当时为什么选择舍弃我呀?”

当代人听到“宁舍亲生子,要保娘家根”的说法心里不得劲,一方面是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进行了不高明的加工。彼时义女优先把饼喂给侄子,我觉得首先是善良民众在亲朋交往中先人后己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尚在襁褓中的侄子对困苦的耐受程度更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中所谓“扶弟魔”现象的厌恶。那些压榨女儿供养娘家的现象根本不是义,是道德绑架。义是由己及人、标准统一的道德要求,但压榨女儿的人都是“一面迷”,自己对包括侄子在内的亲人也就是那么回事。

在义女村,义女的千年教化形成了家庭孝老爱亲、邻里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村里每年都举办孝善文化节,为老年人唱大戏、包饺子。2021年“7·20”暴雨后,部分周口群众疏散到义女村,村中妇女家家烙菜馍、油馍,为灾民做了好几天饭。疫情吃紧时,也是这种民风,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相携度过了艰难时刻。

义女面容平和地矗立在义女村头,她一定祈望着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永远不再经历人生的痛苦抉择,每个人都可以踏实安稳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