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一颗心,一辈子

——记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吴帆

工作中的吴帆 张炜华 摄

□本报记者 张炜华

身穿近20公斤重的铅衣,一台又一台手术,平均每台手术站立1.2个小时,在铅辐射下分秒必争,与死神抢夺生命……这是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吴帆做介入手术时的工作写照。

2月9日15时,记者见到吴帆时,他刚刚连续做完5台手术。这种紧张的工作状态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从医27年,吴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挽救了一条又一条生命,他用一颗永远热血澎湃的心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之门”。

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想,我因为生在农村,当初的理想是报考农业院校,服务农村。”吴帆说,可机缘巧合,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医学。然而,就是这个美丽的“误会”,成就了一名心血管内科专家。

毕业后,吴帆成为大内科的一名医生。多年的临床工作让他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2003年,当读研的机会来到他的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抓住,成为郑州大学心血管内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吴帆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的征程从这里开始了。

“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就更有方向。”吴帆坦言,读研让他收获良多: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化地学习了心内科知识,提升了科研能力和科研敏感。善于思考、动手能力极强的吴帆,很快脱颖而出,被导师推荐到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

就像一束光照了进来,吴帆的视野被打开了。之后,他又先后到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技术,到技术一流的德国Acdort医院专修先进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和心脏急危重症的诊治。

技术的不断创新,引领了心血管学科的不断发展,吴帆也获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卫生科技中青年创新型人才、河南省百名技术英杰……在他的带领下,许昌市中心医院在心血管病诊疗方面不断突破:先后成立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国家标准版房颤中心、国家标准版高血压达标中心、国家心血管介入护理培训基地等。

多年的学习实践后,吴帆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2020年11月,许昌市中心医院利用多学科资源优势,跨学科整合成立了心血管病医院,吴帆任院长。

“以前,我只需要一个人往前冲就可以了,但现在我要带领一个团队往前冲。”吴帆说,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团队对于学科的发展很重要,要不断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切实做到让群众看病多一些便利、少一些负担。“要让家乡的群众在 ‘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他说。

负重奔跑的奉献者

面对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介入治疗是一项救命手术。因为长期在高辐射环境下工作,吴帆必须穿上厚厚的铅衣才能进入手术室。按照规定,从头到脚,铅帽、铅眼镜、铅围脖、铅衣……遮得严严实实才能开展手术。

“这一身衣服就有近20公斤重。”吴帆坦言。

近20公斤的铅衣穿起来到底什么感觉?相当于把10多瓶1.5升的矿泉水都背到身上。除了沉,铅衣还不透气,时间一长就会捂出一身汗。“有时候手术多,再碰上复杂病变,一站一天都有可能。”吴帆说,浑身湿透都是小事,一天下来,腿变得浮肿、腰都不敢弯,有时候在梦里浑身都是疼的。

心内科医生,是“内科医生眼中的外科医生、外科医生眼中的内科医生”,历经千锤百炼。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是吴帆常说的一句话。做心内科医生,时间不是自己的,因为心脏疾病的发作迅疾,病情瞬息万变,心内科医生需要随时准备救场。

当记者问他是怎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的时候,吴帆微笑着说:“再也没有什么能比抢救一条生命更有成就感了!”他说,当看到一个个心血管病患者时,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会推着他去努力;当为患者解除了痛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时,心中会有一种别样的幸福。

医者仁心的践行者

吴帆说,当一名好医生,除了医术要好外,医德也很重要。

医德指什么?在吴帆看来,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有同情心。“当你的亲人生病时,你希望他们获得怎样的帮助,你就去怎么对待患者。”吴帆说。

有时候,吴帆会遇到需要手术但拒绝手术的患者。这时候,吴帆比患者本人都急:“如果你是我的亲人,我一定会让你做,这是救命的。”

每逢吴帆坐诊的时候,挂号的患者就格外多。有时候,快下班了,患者等不及,就会到诊室问:“快下班了,能不能轮到我啊?”吴帆总是温和地回答:“放心,不看完我不下班。”

真诚最能打动人。时间长了,很多吴帆诊治过的患者都成了他的朋友。

采访中,吴帆讲了一件让他特别感动的事。曾经有一次,一名患者找他看病,得知他出去进修,连病也没看就走了,直到他回来坐诊。吴帆清楚地记得患者找到他时说的话:“我就等你回来看病。”说到这里,吴帆的眼里有泪光闪烁。

一颗心,一辈子。吴帆说,以前自己冲在一线,而现在要带着团队一起冲。只有学科不断发展、团队不断强大,才能不断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