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科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程长等特点,属于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该病除造成关节破坏之外,还可引起肺部、皮肤、血管、肾脏等多脏器损害。因其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损害往往是致命的。
过去,由于医疗资源及医疗技术有限,风湿科医师对疾病及治疗药物认识不足,大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未能得到合理、规范的治疗,造成关节畸形甚至残疾,从而失去劳动生活能力。
当时,“激素”“抗生素”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手段,特别是糖皮质激素成为治疗该病的“法宝”。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强、起效快等特点,应用后疼痛能很快得到缓解,因此,诸多人把激素作为治疗该病的长期药物,但后期给健康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比如感染、消化道出血、皮肤菲薄、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糖、高血压等。当患者认识到激素的严重危害后,开始惧怕激素,谈激素色变,宁可隐忍也拒绝使用。
目前,在激素的应用上,很多人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惧怕激素或依赖激素。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随着风湿免疫专业的发展、风湿病知识的普及、医疗技术的进步、抗风湿药物的涌现等,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达标治疗理念。在抗风湿药物的选择上,大体分为非甾体类抗炎药、传统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及生物制剂等,当然还包括糖皮质激素及中药。
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么多抗风湿药物就可以不使用激素了?其实,糖皮质激素作为广谱抗炎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临床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血沉(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等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增高,患者关节肿痛明显,如何快速控制炎症、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是风湿科医师面临的问题。
这个时期,不少医师往往会选择使用抗风湿类药物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如甲氨喋呤、来氟米特、艾拉莫德、柳氮磺吡啶等。由于上述抗风湿药物作用较为缓慢,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短效药物(一般不选择地塞米松),可以起到“桥接”作用,待抗风湿类药物真正发挥作用后再停用激素。一般“桥接”时间不超过3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另外,还可以使用见效较快的抗风湿药物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及TNF-ɑ抑制剂。
多年临床经验表明,激素不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唯一方法,也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禁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规范化、长程化、达标化等原则。由风湿专科医师根据患者疾病评估,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使用激素时应遵循“短期应用、快速减量”的原则,从而真正达到既能快速控制病情,又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效果。
(许昌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 杨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