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今日魏都

移动源后处理

硬核减排,科技支撑蓝天保卫战

本报记者 孙江锋 文/图

在特种纤维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加紧生产高性能陶瓷纤维衬垫

机械轰鸣作响,工人们埋头作业……2月27日,在魏都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移动源后处理技术(河南)研究院的特种纤维生产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

生产线上,一块块岩石经过多重复杂工艺,变身成一片片洁白的高性能陶瓷纤维衬垫,成为尾气后处理催化器在封装时的核心应用零部件。

“尾气后处理催化器密封衬垫,是封装时的核心应用零部件,它的质量好坏决定总成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移动源后处理技术(河南)研究院技术总监康路路介绍说。

移动源后处理技术(河南)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由魏都区政府与同济大学共同签约成立,致力于移动源后处理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依托同济大学的技术与人才优势,聚焦移动源后处理催化剂、载体、陶瓷纤维新材料、玄武岩保温隔热材料、系统集成与封装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该项目填补了我市移动源后处理技术建设的空白。

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目前一期建设投入资金2000万元,生产车间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实验室约300平方米,设计年产值1亿元,首年销售额预计5000万元。

移动源特种纤维(河南)有限公司是移动源后处理技术(河南)研究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专业从事车用高性能陶瓷纤维新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等。

一张小小的衬垫在尾气处理中有什么作用?又打破了哪些技术垄断呢?

康路路介绍说,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我国汽车销量逐年攀升,在国家提出蓝天保卫战的前提下,改善雾霾问题,首先要思考怎么解决机动车的污染问题。2021年7月1日重型车国六标准全面实施,2022年12月1日非道路第四阶段标准也将全面实施,后处理技术已成为降低移动源污染物排放的必要技术,后处理设备将成为机动车必要的尾气处理装置。

“后处理催化器和封装壳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那么衬垫就起到保温、隔热、防震等作用。别看它小,但能使用到汽车后处理集成系统中,要经过了上千次的试验,反复检测。可以说,催化器密封衬垫,是尾气后处理催化器在封装时的核心应用零部件,它的质量好坏,决定总成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康路路介绍说。

然而从供应链角度判定,尾气后处理催化器密封衬垫属于严重依赖进口的产品。

“因为我们国内起步晚、研究落后,催化器密封衬垫涉及知识产权,所以国内90%的衬垫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产品只占10%的市场。”康路路说道。

同济大学楼狄明教授长期从事移动源排放智能后处理技术、移动源智能混合动力技术、低碳/碳中性燃料应用技术等研究,在移动源后处理系统设计开发、集成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技成果,形成了完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下游产业链。

“我们公司依托移动源后处理研究院和楼狄明教授研发团队的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实现衬垫原材料研发和生产技术的自主可控,打破了国外垄断。我们生产的陶瓷纤维衬垫达到了国外产品的标准,在支撑力、烧失率等耐久性能上甚至超越国外产品。”康路路介绍说。

据了解,移动源后处理技术(河南)研究院已取得20项后处理相关专利受理,其中受理发明专利22项;牵头起草了“排气管用玄武岩维针刺毡”和“内燃机尾气后处理催化器衬垫”两项行业标准,并与上汽、江铃、新柴、玉柴、上柴、潍柴、锡柴、云内动力等多家汽车行业知名企业有深入合作。

“目前,我们每个月要供应6万片陶瓷纤维衬垫。今年我们要大力提升产能,抢占国外公司市场份额,占领30%的国内市场,推进移动源后处理技术相关科技成果在魏都区的产业化落地,建成国内领先的移动源后处理产业集聚高地,助力许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康路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