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许昌

处处可健身 体育生活化

——我市持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事业小记

我市全民健身运动氛围日益浓郁。 寇旭静 摄

□本报记者 寇旭静

广场舞、太极拳、跑步、骑行……每天清晨或傍晚,城区内的公园里、广场上,随处可见体育锻炼的人群,体育逐渐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我市持续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市民身边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营造了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增加至180万余人,群众体育满意度持续提升。

每天在鹿鸣湖畔健身步道跑步的市民张静提及器材丰富的体育公园和提质改造后的健身步道赞不绝口,直夸“小工程,大民生”。“我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来这里慢跑,健身步道沿湖铺设,水景宜人,容易激发大家的运动热情。”张静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勾勒出了体育强国的美好蓝图,也让群众看到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一以贯之的初心和决心。“不难发现,我市体育氛围越来越浓了!”张静开心地说。

据张静介绍,她所居住的小区活动室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还有跑步机、动感单车和力量训练区,日常运动的群众非常多。“下楼就可以运动健身,体育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张静说。

今年60岁的市民杨琴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后坚持在许都公园锻炼身体。“我在这里结识了一群老有所乐的伙伴,我们组成了一个健身团队,每天练习太极拳、功夫扇,在全民健身的氛围中感受着身体健康的快乐。”杨琴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看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所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群众体育也发展得越来越好,参与全民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了。”杨琴表示,近年来切实感受到了我市体育部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家门口的体育场地越来越多,小区周围配套健身设施越来越丰富,市民们身体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围绕“群众身边”要求,积极推进“体育惠民工程”:投资1.2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市区“15分钟健身圈”,共建设公共体育和儿童游乐设施685处(套);投资17.2亿元,规划建设“两场三馆一中心”的体育会展中心,有效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人民的运动热情,筑牢群众体育的根基,除了场地设施“硬件”供给外,“软件”服务也要跟得上。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我市不断健全群众体育组织、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打造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目前,市、县两级体育组织有106个,其中,体育协会75个、健身气功站8个、健身俱乐部11个,太极拳研究会等其他体育组织12个。我市培育全民健身站点2527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3万人,站点数量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均以倍数递增。

健身场地设施持续改善,群众赛事活动如火如荼,体育社会组织释放活力……一个个惠民举措,折射出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幅“我运动,我快乐”的时代画卷正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