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超锋 通讯员 张见阳
去年以来,东城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紧扣“许昌市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发展定位,以“许东新城”发展战略升级为契机,从完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弥补工业短板,提高城市功能品质入手,创新实施1+5+N工作机制,高质量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三个一批”活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经济运行呈现稳、进好态势。
2022年,东城区共安排实施各类重点项目117个,概算总投资449亿元,其中,23个省市重点项目概算总投资19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48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60%。胖东来天使城、天天向上中央厨房等项目建成投用;滚动推动“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前七期“三个一批”项目,均按照时间节点有序实现“三率”转化。
加强重大项目储备
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该区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和项目谋划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这一重点工作,以解放思想统领项目建设,把解放思想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立足长远发展,着眼发挥比较优势、区位优势、政策机遇、人口红利,精心谋划、精准招商,储备一批关联度高、带动面广、前瞻性强的重大前期项目,并安排专人跟进,协调前期手续办理。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每半年调整一次,及时纳入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台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增添持续发展动力
该区加大土地招商力度,对计划出让地块,加快清表等前期工作,积极向大型房地产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推介商住地块,争取今年有几个大的房地产项目和至少一个大型商业项目落地,有效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市场回暖。要用好数字经济综合体这一载体,精准招商,对已经确定入驻企业,尽快签到协议,尽早入驻施工。同时,结合东城区工业特点和新增工业用地情况,争取新引进一批体量大、前景好、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科技工业企业。
明确责任分工
确保重点项目及时落地
该区发改局总牵头重点项目建设,牵头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区建设交通局(百城办)牵头百城提质重点项目建设。牵头单位负责对上汇报协调、对下检查督促,适时汇总项目进度、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项目属地(办事处)负责项目用地拆迁清表任务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环境保障等工作。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施工进度、竣工投产所有环节负主体责任;区发改局、财政局、建设交通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生态环境分局、综合执法局、评审中心等要素部门对资金保障、前期手续审批工作负具体责任。
建立联合推进机制
凝聚项目建设强大合力
为高效推动项目建设,东城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了中心城区和许东新城两个战区指挥部,统一调度,双轮驱动,专班推进,着力形成全区上下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持续推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分包、一个牵头单位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专班工作机制,县级领导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负责。二是积极完善重点项目例会制度。分包项目县级领导定期召开分包项目协调会,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不能解决的,及时向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汇报,或提交党工委、管委会研究决定。管委会主要领导定期主持召开项目推进会,区发改局汇报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三是大力推行目标管理台账制度。以月为时间段,坚持问题导向,由区发改局、建设交通局牵头,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建立项目目标管理台账,制定推进计划,对存在问题,明确责任单位和问题解决时限。四是认真落实联审联批制度。涉及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对项目进行集中研判,联审联批,压缩审批时间。
加强监督检查
为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由区纪工委监工委牵头,区党政办、发改局、建设交通局配合,对属地不认真履行属地职责而影响项目落地或实施进度的,对要素保障部门不落实有关规定,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破环营商环境的行为进行全面治理,严肃追责。区党政办、发改局、建设交通局负责对全区重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督查,每周对已开工重点项目进行一次实地查看,每月对所有重点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分包项目县级领导汇报,并通知主管部门限期整改,重大问题要第一时间向管委会主要领导报告。
优化营商环境
纵深推进助企活动
该区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惠企助企政策,深入开展“万人助企”活动,激发企业活力。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着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利用一峰、天悦、万州大都会等商业综合体,引进法律、会计、咨询、评估、保险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和生产性服务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对新入库的四上企业,要做好数据上报辅导。
“东城区将紧紧抓住后疫情时代的良好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深度挖掘区域优势潜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目光长远抓谋划、千方百计抓进度、多措并举抓前期、主动作为抓服务,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稳中向好,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添动力、增活力、强后劲。”东城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宋占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