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通讯员 杨应甫
从南阳淅川到许昌长葛,贾会晓的生活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发生着重大转变;从懵懂孩童到玉雕匠人,贾会晓靠着玉雕这项传承数千年的非遗手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吸收着葛天故里丰厚的文化底蕴,贾会晓将传统手工艺融入更广阔的创作土壤,追随梦想,不断前行。
出生于南阳淅川的贾会晓,从小就在艺术方面有着良好天赋,少年时代的他对描描画画很感兴趣,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灵感。而对玉雕艺术的兴趣,则来源于孩童时代爷爷给他讲述的明朝万历年间一位玉雕老人的传奇故事。从故事中,贾会晓知道了故乡厚重的玉雕文化,也萌生了创作玉雕的志向。
梦想等待着实现的机会。有一次,贾会晓跟随父亲到一个亲戚家串门儿,亲戚家还有另一位客人。这位客人40多岁年纪,相貌堂堂,一看就是位有修养的体面人。这人叫杨菊华,是当地玉雕厂的师傅。贾会晓当即拜师,走上了玉雕之路。
玉雕精准细致、雍容华贵,但想要成为一名好的玉雕匠人,要走上一条充满磨难和辛酸的道路。玉雕工序复杂,切石、抛光、雕刻……每一步都不简单,灰头土脸更是常态。但贾会晓不怕脏不怕累,珍惜进入玉雕厂学习的机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师傅杨菊华擅长雕刻人物,仕女、佛教题材更是得心应手,刀下人物栩栩如生。贾会晓谦虚好学,师傅教什么他就学什么,很快掌握了雕刻人物的精髓。其后,贾会晓又跟随刘清建老师学习。刘清建老师擅长动物造型,这很好地拓展了贾会晓的创作题材空间,让贾会晓得以汲取不同师傅的长处。贾会晓有着不屈不挠、刻苦求学的劲头,作品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向自然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贾会晓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创作技艺和灵感。玉雕包含选料、扒皮、设计、粗雕、细雕、修整、抛光等多道工序,贾会晓在每一道工序中都融入自己的创作思路,选料优良、设计精妙、雕工精准、目光独具,创作出一件又一件的精品之作。
2010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稳步推进,贾会晓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响应党的号召,离开故土,在长葛市佛耳湖镇下集村开始了新的生活。当移民干部在贾会晓家中看到他创作的那些精美玉雕后,希望他在新的家园坚持创作,创出一片新天地。难舍手艺的贾会晓当即同意,并在自己家中建起了“德臻玉坊”。贾会晓传承着几代师傅的做玉理念、做人原则,很快以精妙作品创出名气,以诚恳待人得到认可,他的德臻玉坊也成为许昌老字号。
在继承德臻玉坊老师傅们“精、美、细”的雕刻技艺的同时,贾会晓还将玉雕作品由“写实”往“意境之美”再到“随形至简”上发展。他的玉雕作品不仅形象逼真、禅意十足,还具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其作品寓意丰富,不论是佛教题材、仿古件、人物、山水、动物等,都力求从传统中求新意。贾会晓还把玉雕和传统绕线工艺等结合起来,搭配当下流行的汉服,制作发簪、禁步等饰品,广受好评。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创作,贾会晓的作品也获奖不断:作品《弥勒》获南阳市工艺美术创意大赛优秀奖;作品《顺风顺风》获许昌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第三名,贾会晓被授予“许昌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作品《瑞兽》在首届“中国郑州·黄河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作品《百年筑梦》获长葛市联展优秀奖,并入选河南省“金鼎奖”作品展;作品《福寿永昌》入选“百工金陵”——全国雕刻艺术作品大展……
如今,作为长葛市民协副主席、许昌市民协副秘书长,贾会晓在辛勤创作之余,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开展玉雕作品知识讲座,进学校、进社区传授玉雕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玉文化、喜爱玉文化,为传统非遗的新时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玉”见有志人,弘扬玉文化。贾会晓怀揣着对玉雕艺术的满腔热爱,为莲城许昌、为葛天故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玉雕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