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尽自己所能让患者活得更好、更久

——记许昌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一病区主任医师董雪茹

董雪茹(左)

□本报记者张炜华文/图

一个人,20多年初心不改,坚持做一件事,她是如何永葆热情的?“站在患者的立场,内心就有无穷的力量。”5月26日,许昌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一病区主任医师董雪茹告诉记者,她要尽自己所能,让患者活得更好、更久。

20多年前,在结束科室轮转定岗时,年轻的董雪茹毫不犹豫选择了肿瘤内科。她说,见到那些患了癌症的患者,在极短的生命期内,还不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让她感到痛心,她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让他们能够延长生命,同时没那么痛苦。

曾经有一名50多岁的男性患者,肺癌胸腰椎多发骨转移,每次疼起来的时候,七尺高的他忍不住翻滚哀号,甚至用头撞墙,即使使用止疼针剂,也只能缓解两个小时左右。“不疼的时候,他是一个温和的大叔,很好相处。”董雪茹说,那是她刚上班时管理的一个患者,每次这名患者疼痛发作的时候,她就想方设法帮助其减轻痛苦,可是在巨大的疼痛面前,她能做的微乎其微。

那个时候,董雪茹就在内心发誓:无论多久,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一定要找到治疗的方法,让患者回归家庭,不再那么痛苦!她不断外出学习,不断查阅最新的论文、关注新的研究,经常与同事们交流所得。

的“难治性疼痛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项目在许昌市中心医院落户。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她实现了在癌痛方面的突破。而随着肿瘤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精准时代来临以后,精准治疗又成了董雪茹追求的另一个目标。

“我们要真正地为患者解决问题。”董雪茹说,随着医学的发展,患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希望获得更长期的生存、更好的生活,希望能以“最小的治疗”取得“最大的获益”。“我们现在努

力的方向是实现肿瘤的临床治愈,肿瘤的精准治疗正在逐步将这一愿望变为现实。”作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肿瘤精准诊疗研究方向主要学术带头人,董雪茹对肿瘤的精准诊疗充满希望。

她介绍,如今被人们所熟知的基因检测、分子诊断、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都是精准治疗的一部分,精准治疗已经成功把肿瘤转化为慢性病。

现在的董雪茹更自信、更从容。今年4月,董雪茹查房时,一名80多岁的老太太血氧有点儿低,但表示没有不舒服。凭借职业判断,董雪茹立即要求患者做相关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肺动脉栓塞合并气胸。经及时治疗,患者的血氧很快恢复正常。经过基因检测及应用靶向药物治疗,患者身体状况保持得很好。“之后,她每天口服一片药就能够控制病情,实现长期生存。”董雪茹说。

从事肿瘤内科20多年,董雪茹见惯了生离死别,但每一次告别都会牵动她的内心,让她伤感,也让她更努力追求医学的进步。让她欣慰的是,现在治疗癌症的办法和药物越来越多,生存期5年、10年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很多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回归家庭和社会,每次到医院复查的时候,还会很开心地和她聊天儿。

“希望每一名癌症患者,都能活得更好、更久。”董雪茹说。

在寻找治疗疼痛的道路上,董雪茹不是孤单的。那时候,整个许昌市中心医院肿瘤治疗团队都在寻找办法。她清晰地记得该科主任王鹏远的一句话:“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在王鹏远的带领下,从治疗普通癌痛,到治疗难治性癌痛,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并于2019年成功申报河南省卫健委联合共建项目。由于在难治性癌痛的治疗方面成绩突出,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