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小小少年”很多烦恼 我们该如何看待?

本报记者 张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少年的心中也开始有了烦恼,而由此引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青少年都有哪些烦恼?他们的心理健康如何维护?……近日,记者走访了医院医生、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请他们来聊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逐年增多、低龄化趋势

看着小枫(化名)脸上的笑容日渐增多,压在小枫妈妈心头的石块终于落了地。

12岁的女孩儿小枫是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守护幼苗 呵护成长”活动中走访入户时筛查出来的服务对象。刚看到她时,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发现,本该笑靥如花的年纪,孩子脸上却满是愁容,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通过了解,工作人员得知,小枫家住建安区陈曹乡。为了让她得到更好的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父母就将她送往市区就读,平时在托班住宿。目前,她已是市区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小枫说,从五年级上学期开始,她就不想上学,害怕考试,害怕老师提问,情绪低落,去学校就会不明原因哭泣。这样的情况一周大概会出现三次。小枫的奶奶重男轻女,爸爸较为严苛,经常训斥她,还曾动手打她。小枫与托班同宿舍同学关系紧张,感觉她们都在孤立自己,不和她说话。

“我们在和小枫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联合项目实施机构为小枫做了多项心理测评。结合儿童的综合情况,她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副主任吴晓琳介绍,经过近三个月的介入服务,小枫目前正常上学,学习成绩稳定,社会功能日趋健全,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临床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逐年增多、低龄化趋势。以前,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生中比较多见。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也会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市建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杜贵平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青少年抑郁往往指向当下,通常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经常有无力感和无助感;青少年焦虑往往指向未来,表现为担心学业等,可能伴有头晕、头痛、腹痛、心慌等症状。

探因

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都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女生相对男生有更高的抑郁、孤独得分,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总体上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住校、父母外出工作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等问题。

“人际关系的改变、学习的压力、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杜贵平说,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将其归结于某一个方面并不科学。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很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当困扰无处发泄,青少年的心理就可能出现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但青少年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缺乏较强的分辨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这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年高发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疫情过后,孩子的学习压力,与家长、同学的关系,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也导致部分孩子因不能及时适应变化而出现心理问题。”杜贵平说。

在许昌市阳光天使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胡忻怡看来,不少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有关。比如,家长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融洽,孩子缺乏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自己寻找新的情绪释放出口,这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于严苛,要求孩子不能落后于别人,经常将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把孩子无形中置于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孩子就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建议

提高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认知

杜贵平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系统问题。目前,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认知仍存在不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医院等多方参与。

“青春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我们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学习关于自身心理发展的一些特点,让他们认识到青春期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彷徨、矛盾、纠结是常态化现象,不必因此过度焦虑,避免给心理或身体带来伤害。”杜贵平说。

​吴晓琳认为,对于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及青少年来说,关注点应放在走访对象身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的整合上,家长、学校、社会、政府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这个群体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有明晰的定位和分析,从而达到解决或改善心理问题的目的。同时,在评估时,还要注意服务对象的周围系统对其自身的影响。有关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来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本土化、特色化的服务。自去年以来,该中心联合社工组织,以贴近未成年人实际和深入基层社区的方式,重点针对亲子沟通不畅、儿童沉溺网络、儿童认知偏差、社区疫情防控等方面开展科普宣讲34场,累计受益未成年人及家长1500余人次。

胡忻怡认为,对于父母来说,要提高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认知,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接收孩子的救助信号,从而发现孩子早期行为情绪方面变化的苗头,如生理变化、情绪变化、行为变化、学业变化和人际关系变化等。这就要求家长通过网络、参加讲座等途径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积极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克服性格上的缺陷,改善教育方法,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同时,如果发现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要尽早带孩子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给予及时干预。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堂,通过开办讲座、心理测试等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帮助。社会上也有不少公益组织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从中获取动力,健康快乐成长。”杜贵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