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健康和养生,对于护肤产品和食品也更加追求“纯手工制作”“纯天然”“无添加”。尤其是在微信朋友圈,自制化妆品、自制食品十分火爆,受到不少买家的追捧。
微信出售自制化妆品、自制食品合法吗?如果与卖家出现纠纷,如何解决?市场监管部门对此如何进行监管?消费者又如何避免自身权益受到损害?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有哪些困境?……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对部分市民及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采访。
现状
微信朋友圈自制商品热销 商品质量难以保证
5月31日,记者在许都广场随机采访了10名市民,其中7名有在微信朋友圈购买自制化妆品、自制食品的经历。购买人群以20岁至50岁这一年龄段居多。
市民王女士是一个宝妈。她表示,她经常通过朋友圈买各种婴幼儿食品,还把卖家介绍给亲戚、同事和朋友。“虽然自制食品的价格并不便宜,但大多预订当天就能配送上门。我看卖家拍的视频里锅碗瓢盆干净锃亮,食材也很新鲜,感觉让孩子吃还是挺放心的。”王女士表示。
市民李女士表示,她曾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卖自制口红,售价50元一支。卖家表示,口红是用蜂蜜、玫瑰花瓣等纯天然原料做成,孕妇和哺乳期妈妈也能使用。李女士便买了一支,但是在用了两天后,发现嘴唇周围出现很多红色小疙瘩。“我找卖家反映这个问题,要求退钱,但是卖家说不能确定我皮肤过敏就是使用她制作的口红造成的。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在微信朋友圈随意下单买自制的东西了。”李女士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市民认为,从朋友或者熟人那里购买自制商品应该比较安全。还有市民表示,对微信朋友圈出售的自制食品持怀疑态度,即自制商品有没有安全保障?能否进行有效监管?如果出了问题,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
问题
售卖门槛低且无相关资质 监管面临盲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部分实体店家以微信朋友圈作为营销手段外,微信朋友圈自制商品的卖家大多没有实体店。这些自制商品的售卖门槛较低,而且微信朋友圈不像一些电商平台,买方、卖家会受到第三方平台的制约和监管。微信朋友圈购物缺乏对卖家行为的约束和规范,部分卖家只提供约定地点提货,即便是购买者也不清楚经营场所位于何处,虚拟性强,流动性大,监管面临一些盲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及相关纠纷,消费者会面临维权难、举证难等情况。
据许昌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取得许可。也就是说,个人在微信朋友圈销售自制食品,如果没有取得相应许可,是不合法的。这些卖家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制作环境,操作过程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也不可知,很难保证食品安全。
化妆品作为国家单独制定条例规范的特殊品类商品,《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化妆品的生产、经营、标签标识等作出了极为详细的规定。没有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自制化妆品是不合规定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化妆品经营者不得自行配制化妆品;《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规定:配制、填充、灌装化妆品内容物,应当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此外,一些自制化妆品一般仅注明产品名称、净含量等简略信息,而对于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和《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所要求的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的名称及地址、生产许可证编号、标准编号、全成分、使用期限、使用方法,以及必要的安全警示、特殊化妆品注册证编号等必需条件,均没有标注,是违法行为。有的化妆品标签标注有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的内容、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也是违法行为。
据了解,去年,许昌一家美容店购入品牌化妆品,自己配制后作为自有品牌销售。许昌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没收擅自配制的化妆品,没收违法所得,并进行了罚款。经营者擅自配制化妆品虽然不同于地下窝点非法生产化妆品,但仍属于《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禁止的违法行为。
探索
定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不断创新监管手段
对微信朋友圈售卖自制商品存在的乱象,亟待依法进行监管,不能任其游离于法律和监管之外。
近日,记者从许昌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一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化妆品、食品等行业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
比如,近期我市开展了“靓盾1号”专项行动,对“四美”机构使用的化妆品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排查化妆品最小销售单元没有中文标签、擅自配制及未经注册备案、标签必备信息不全、质量不合规、过期变质等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执法人员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在此也提醒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购买化妆品时,可以要求对方出示该化妆品的生产许可证、出厂检验合格证及备案电子凭证或特殊化妆品注册证书等查验真伪。消费者也可在手机上下载“化妆品监管”App,自行查验该化妆品的相关信息。
鉴于网络购物的特殊性,其消费维权的难度大于实体购物。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跟风购买微信朋友圈中售卖的自制商品,尽量前往正规实体门店、销售网点或者相关部门审核过的店铺。如果在微信朋友圈购买商品,消费者购物前需要对商品的质量、价款等与经营者明确约定,并保存好相关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证据,尽可能降低购物风险,减少维权成本。涉及食品、药品等领域的,还需核实经营者的相关资质,查看其营业执照。当出现侵害自身权益等情况时,切忌一忍了之,可以拨打1231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