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

念好调查研究“五字诀”

□武会民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活水源头,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传家宝。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利于以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利于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问题,利于更好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利于以新成效检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果。

一是情况要摸“清”。“摸清”是为了了解“实情”。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总结基层经验,为作出正确决策创造条件,为检查决策的偏差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第一手材料。通过不断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才能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制订接下来的工作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研究时,要“身入”且“心入”。“身入”就是要从文山会海和办公楼院中走出来,迈开步子、撸起袖子,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进行实地走访,杜绝“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努力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心入”就是要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听真话、摸实情,注重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反映问题的真实性,杜绝“盲人摸象”“蜻蜓点水”,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二是问题要找“准”。问题找得准,矛盾才能解得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还有很多,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我们要到工作最困难的地方去努力破题,到意见最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思路最活跃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善于从个体情况中找到一般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特征。坚持“具体抓”,强调以责任为导向,工作安排要具体、时限要具体、领导要具体;坚持“抓具体”,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弄清具体情况,研究具体办法,分析具体变化,解决具体问题。

三是链条要扣“紧”。调查研究,顾名思义就是既要调查,也要研究。一个完整的调研工作,务必要形成严格的工作闭环,首先要明确调研方向,带着问题下基层;其次要把握调研范围,深入了解情况;最后要达成调研目的,讲究成果实效。我们既要深入调查,让群众反映情况,请群众提出意见,更要细致研究,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通过调查与研究的“双向奔赴”,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摸清一线民情,收集一手资料,制定一套方针,研讨一流经验,收获一致好评。

四是对策要提“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研工作的落脚点,必须落在“求真务实”上。情况摸清楚了,接下来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路子切合实际情况,贴近群众利益。既要“有理”可依,制订的方案可执行,解决的措施接地气,任务具体化、可操作,措施实用化、可推行;还要落实“有力”,建立整改台账,逐一销号,压实责任,做到可监管、可督促、能问责。

五是成效要做“真”。调查研究不能搞形式主义,应该以结果为导向,办实事、求实效。坚持攻坚克难,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踏踏实实落到具体执行层面,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要不断拓宽思路、提高站位,既要求“实效”,对标对表、实事求是,既报喜也报忧,也要谋“长效”,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使调研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长久之计。通过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总结提炼新经验,进一步在政策制度层面固化下来。

当前,基层仍是复杂问题的原生地、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我们要意识到,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状况,有利于做好群众工作,有利于提升乡村干部领导能力,有利于破解乡村振兴难题。

在全党大兴调研的时代背景下,基层干部队伍更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加快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和水平;二是进一步推进深入农村调查的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增强农村基层干部进行调查研究的意识,培养调研自觉性;三是建设一支善发现、会调研的基层干部队伍,切实转变村委会职能,提升干部作风,将调查研究放在心上、做到实处;四是强化调研结果落实,促进调研成果转化,多搞“回头看”,多杀“回马枪”,凸显调查研究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生命力和持久力,更好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利抓手。

(作者系长葛市佛耳湖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