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寻禹·探源

夏文化新探索

夏代的粮仓

夏代地上建筑粮仓遗迹

大禹像

赵春青

传说五帝时代的炎帝神农初都于陈,教民稼穑,播种五谷,河南周口淮阳区至今有“五谷台”遗迹,至今仍广泛流传着神农炎帝的古老传说。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在河北磁山遗址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大型粮窖,后在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的陶器当中,不止一次地发现粮仓造型的陶器,整体为尖状屋顶,圆筒状造型,常常设有仓门,只是尚不曾明确发现粮仓的遗迹,直至2020年,河南周口时庄遗址发现夏代粮仓。

2021年4月13日,河南周口时庄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位于周口市淮阳区,距离市中心约25公里。这里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从出土陶器反映的时代特征来看,大致相当于嵩山地区的“新砦期”阶段。系列样品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其距今3750年~4000年,已经进入夏代早期纪年。它的发现,说明夏代早期就有了大型“粮仓”,从而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税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考古发掘表明,时庄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含龙山、东周等时期的遗存。在遗址的南部,发现了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人工垫筑台地,外侧有围沟,宽度超过30米。围沟圈占的发掘区域内,发现31座粮仓,这些粮仓建造时大多先平整垫高地面,再以土坯建造土墩或墙体,外侧大多涂抹细泥。建造时,由上坯垒砌成多个圆形的土墩作为柱子,之上铺垫木板作为上部建筑的底部,再往上以土坯砌墙形成圆形的封闭空间,整个建筑形制类似吊脚楼结构。据统计,地上建筑面积最小的为5.5平方米,最大的为21.6平方米。

在时庄遗址废弃堆积物的底部,检测出的植物植硅体的成分较为单一,在土中检测到的粟和黍碳化的种子,几乎不见其他种子遗存,主要为粟、黍类作物。此外,还发现了用于地面铺垫或编织的芦苇类植物成分,以及粮仓下面有隔水层、绝水层。整个地基建高、外层抹泥防潮,具备粮仓防潮、防水的功能。因此可以断定,时庄遗址为存储粮食的粮仓。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时庄遗址布局清晰、功能单一,绝不是为一家一户单独所有。这一定是高于普通聚落的某一级别的若干聚落群所共同享用的粮仓,从而为我们探寻粮仓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