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古属西羌。《竹书纪年》说:“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史记》云:“禹生西羌。”扬雄则在《蜀王本纪》中明确指出具体地点:“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
于右任先生诗云:“禹王明德古今悬,那计汶川与北川?”由于文献记载的分歧和行政区划的变更,今天在四川省汶川县、茂县、理县、北川县,皆有石纽、刳儿坪等丰富的禹迹和传说,也都有“石纽”或“石纽山”的题刻,对大禹的崇信、祭祀之风十分浓厚。四县各倡其说,皆自视为“神禹乡邦”“大禹故里”。四川之外,大禹出生地尚有河南说、山东说、山西说、青海说等。
“田野考古已证明,长久以来被认为与中原不通的蜀地,实际同中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历史学者李学勤认为,禹生石纽的传说有着相当深远的历史背景,极富于启示性,或是以前蜀人的传说,或是羌人带来的传说,也有可能是夏人自己的传说——作为颛顼后裔的夏人本在四川境内。禹生在石纽,随后北上都于中原,而有关传说仍保存于原地,为蜀人及后来的羌人所流传。
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四川省大禹研究
会名誉会长李德书对史籍中的禹生石纽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后,力主禹生石纽的地点在北川。
他说,北川县始设于北周时期,唐贞观八年取“石纽”之“石”与“甘泉”之“泉”,更名为石泉县,此后的史志都指石泉县为禹生之地。
民国时期,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石泉县复改为北川县。
在北川县禹里镇,石纽山巍然屹立,山上有两块巨石,其尖纽结为一,上有阳刻隶书“石纽”二字,相传为扬雄所书。
这里的禹穴沟大峡谷,相传为大禹出生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墨迹,有“禹穴”刻字三处。据考证,其中两处为唐代颜真卿与李白所书;另一处虫篆体刻字,则是先秦遗迹。
刳儿坪有一块巨石,其状如盆,传为禹母剖腹生子处。附近有洗儿池,池中白石上有斑斑红色,据说是禹母洗儿时的血迹染成。
自古以来,北川民众视石纽山为神圣之地。
《华阳国志》记载,石纽山一带的土人“共营其地,方圆百里不敢居牧,至今不敢放六畜”。南北朝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
中记述,犯了罪的人逃匿到山中,就不会被追捕;能够躲藏三年不被抓住,就会得到原谅,说是受到大禹神灵的保佑。
北川县民俗文化学者赵兴武说:“大禹是传说中的圣王,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真相有赖历史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我们文化工作者要做的,是尽量搜寻境内丰富的大禹文化遗产,为弘扬大禹精神、传续民族文化尽一份力量。”
北川人敬奉大禹、祭祀大禹的习俗由来已久。据《新唐书》记载,石纽山下建有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人们都要到禹庙拜祭。
明清时期,当地主政的官员,上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登山向大禹致祭。
至今,每逢大禹生日,禹里百姓纷纷身着民族盛装,以各色仪仗队为先导,抬着活猪、活羊、活鸡、五谷、水果等祭品,从大禹广场出发,穿过禹里镇大街小巷,浩浩荡荡登临石纽,致祭祈福。
如今,北川的“大禹祭祀”习俗,已是国家和四川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7月,北川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14年6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将北川确立为“大禹祭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