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开镜
许慎《说文》释颍川之“颍”说:“水,出颍川阳城乾山,东入淮,从水顷声,豫州浸。”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大体如下:颍,指颍水(今颍河),发源于阳城乾山(阳城,今登封;乾山,今马鞍山,位登封市西北),东流汇入淮水(今淮河)。颍为形声字,从水(即字意与水有关),顷声(即读音为顷),是豫州灌溉的水源(浸,指可以蓄水灌溉的河流沼泽)。清代乾嘉学者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一书中指出:“颍川以水名郡,字当从水。而汉碑郡名多从禾,盖汉时相习如此写。如女阳、女阴、舞阳、舞阴以水名县。而不作汝、潕字也。恐《汉志》、《说文》古本郡名亦当从禾耳。”段氏的意思是,汉代碑刻中的颍川郡之颍,多用“颖”而不用“颍”,可能是汉人习惯性写法使然。就像汝阳、汝阴、舞阳、舞阴都是根据水名而命名的县名,都没有用汝、潕而直接用女和舞。段玉裁的解释不完全准确。事实是,颖、女、舞都是地名的本字,而颍、汝、潕则是后起字。所谓本字,即最先形成的字。所谓后起字,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字。用后起新字代替本字,可减轻本字承载过多字义的负担,这是文字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古代文字发达的体现。上古时代,人们给各地起名,多依据其地突出的特点命名,当然要用其本字了。
《说文》释“颖”说:“禾末也,从禾顷声。”指谷物之穗成熟后下垂的样子。颖字从禾顷声,属于形声字,禾是谷物总称,顷是人低头形象。《说文》释“顷”:“头不正也。从匕从页。”可见,顷是会意字。匕是反人形象(即反着写的人字。人反着站,就是不正),页是人头形象,二者合在一起,表示人身倾斜。可见,顷是倾的本字。颖虽然是形声字,但颖中的顷构件并非只表音,也含有顷的意义在其中。因此,颖具有形声兼会意的双重属性。故颖是成熟时谷穗低垂的形象。上古时期,颍河流域雨水充沛,少有泛滥,流域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谷物生长非常茂盛,产量甚大,生活在此地的人食物自然充裕。故时人便以颖字命名此水为颖水。这也是后代颖水流域成为中原富庶地区的根源。颍川、颍阴、颍阳、临颍、颍上等颍水流域地名均据此。
同理,汝水(今汝河)流域,是否可猜想该地以多女而闻名,故以女水名之?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豫州“民二男三女”,说明豫州居民女多男少。汉时汝水流域归豫州管辖。不过,同一时期其他地区也有类似女多男少现象,可见“民二男三女”不足以证明汝水流域生女多于生男,但以女字名其水,可以推想此地名必然与女性有关,或因其流域多女故。汝南、汝阴、汝阳、临汝(汝州)等汝水流域地名均据此。而位于河南的舞水(今三里河,系汝河支流。湖南也有舞水)之名,源于其源有水流出似人之舞蹈,故曰舞水。《水经注·舞水》说:“平地涌出,若飞舞然。” 潕字因为难写且用得少,后人干脆不用潕字而直接用舞本字表舞水之名,直接用本字而不用后起字标示地名,说明古人在用字方面,相当灵活。今舞阴、舞阳以及当代方有的舞钢等舞水流域地名均据此。
类似的地名甚多,如今天的襄阳,即因襄水(今南渠)而得名。襄水的特点,在于汉水夏秋暴涨时,倒流入襄水,而襄字有上、登越之义。《太平御览》卷六十三引《十道志》说:“荆楚之地,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而淮水得名,似此水流域多短尾鸟故,因淮字从水隹聲,隹即短尾鸟。还如巴,为蛇名。而巴地,即因其地多蛇而得名。从巴的字,多有似蛇贴地而行的意义。如爸,即是孩子抱父之腿而呼之;爬,即是俯身而行。还如蜀与闽,均因该地具有奇异动物而名。《说文》释“蜀”:“葵中蚕也。”《说文》释“闽”:“东南越,蛇种。”古人把越人视为蛇的后代,是时代思维局限使然,不足为据,但闽地多蛇却是事实。还如战国七雄中的秦、楚、齐,均是以当时的植物特点而得名:秦是禾名,楚是树名(即荆),齐是谷物出穗整齐之形状。
颖除有谷穗义外,还被引申为锥芒,成语脱颖而出,即由此而来。故颖由脱颖而出又引申为聪颖。颍川地区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辈出,可谓名副“聪颖”之实。今天中国南方客家大姓陈氏家族,多以汉魏时期颍川陈寔为其先祖,所建祠堂常用“颖川堂”之名,不用颍而书颖,并非见浅识薄,而是以此标明其家族“根正苗红”、历史悠久,可谓家族自夸之资本,尽显于一个“颖”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