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颍川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达为名人辈出提供了坚实基础。优越的地理条件,悠久的开发历史,使得颍川地区自古以来农牧经济都比较发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属于黄河中下游的经济中心区。秦汉400多年间,颍川郡人口快速增长,最盛时期有432491户,221.1973万人,占西汉总人口5959.4978万人的6.7%左右。颍川郡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GDP始终居各郡第一。
社会动荡为名人辈出提供了广阔舞台。综观各个历史时期在中国所发生的大小战争,战场的中心几乎都离不开以现许昌为轴心的周边地区,历史上颍川所遭受的战争灾害有100多次。在纷繁的战火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力遭受巨大破坏。如何消除战争、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推动人类的文明不断前进?时代向人们提出许多新的问题,于是一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勇敢地站出来力挽狂澜,各种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重视教育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战国时期,“士”阶层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高。地处中原的颍川,得风气之先,私学兴盛,教育发达,培育出大批知识分子。魏国信陵君养士三千,其中不少就来自颍川一带。许昌地方志中有不少关于地方官重视教育、社会贤达赞助教育、士人笃厚善学的记载。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教育方式。东汉以儒术治天下,颍川郡儒学世家层出不穷。如鄢陵张兴,习梁丘易以教授。建武中,察举孝廉,为太学博士。“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东汉中后期,颍阴荀淑、许县陈寔、长社钟皓、襄城李膺等家族,都以儒学名世。
任何历史名人的成长史都是一部个人的奋斗史。陈寔少时家境贫寒,曾在县里做过小吏。他做事任劳任怨,又有志好学,县令赏识他“坐立诵读”的学习精神,荐他到太学深造。韩非自身条件不好,口吃不善言谈,他便扬长避短,发奋著书,终于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历史上曾流传钟繇许多学习书法的动人故事。如他家旁有一池,常洗刷笔砚,致使池水尽黑。其他如祭遵少年喜读经书,家虽富有而谦恭俭让,不尚穿戴;荀爽十二岁通读《春秋》《论语》,潜心经籍;王建出身寒微,聪颖好学;曹组六次应试皆落弟,发奋苦读,终进士及第。
此外,在封建社会中依靠姻亲、门生、故吏等裙带关系和共同的利益关系,相互提携者也不乏其人。如李膺的姑母是钟繇的从曾祖母,李膺之妹又是钟繇的从祖母,是典型的双重姻亲;陈群是荀彧的门婿;钟繇曾祖钟皓“教授门徒千有余人”;陈寔死后,荀爽、韩融执子孙之礼。但这也说明,在汉魏之际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人生追求,使他们相互提携、密切合作,以群体形象登上了历史大舞台。
(作者简介:曾任许昌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许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许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剧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