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通讯员 鲍丹丹
出生在一个三代从医的家庭是什么感受?襄城县人民医院“95后”外科医生陈希光很有发言权。
陈希光告诉记者,他家不仅爷爷是医生,而且妈妈、姑姑、叔叔、哥哥、姐姐等也是医护人员,共有15人在卫生健康行业工作。小时候放学后,他会在爷爷的诊室里写作业,等爷爷看完所有患者后一起回家;经常晚上留在病区,陪妈妈一起值夜班……他们的家庭聚会,不仅人几乎没有聚齐过,而且吃着吃着就变成了大型“专家会诊”现场。
即便如此,陈希光还是选择了学医,2021年成为襄城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因为他觉得“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一个能帮助他人的光荣职业”。
一家三代15人,共同奋战在卫生健康战线上,不失为一个美谈。他们秉承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者家风,共同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
三代人中,陈希光的爷爷陈玉安今年84岁,曾任襄城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眼科主任,是襄城县知名的眼科专家,不少外地患者慕名找他看病。
怀着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崇拜,陈玉安1958年进入襄城县人民医院工作,开始了为人民群众送光明的行医之路。
20世纪末,白内障是我国眼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社会上通行的手术方法复杂,不易在基层医院推广。如何更好地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是陈玉安日思夜想的问题。
他不断改进眼科手术,对白内障继发青光眼采用大巩膜瓣二联术,开展眼球内磁性异物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磁铁吸出术等,均取得巨大成功。
他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0多种眼病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治疗方案,研发的“明目增视丸”对治疗眼底病效果显著。
不仅如此,陈玉安还多次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眼病社会调查,参与河南平原地区低视力调查,在为群众解除眼病困扰的同时,还撰写高质量调查报告,在全省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上受到好评。
2022年3月,工作64年的陈玉安正式离开一线岗位。但每当有患者打电话咨询问题,他仍然热情答疑释惑。
“想当好一名医生,就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让患者花最少钱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这是陈玉安60多年的从医感受,也是他家传承不断的医者家风。
陈玉安的儿子陈宏生是襄城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北院区门诊部主任。看惯了父亲为群众解除病痛后受到的信任与尊重,陈宏生从小便有了学医的想法。
1994年,陈宏生入职襄城县人民医院。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着陈宏生。“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对待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让患者花最少钱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陈宏生说。
工作中的陈宏生的确如此。在他眼中,患者是最重要的。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始终对患者和家属保持极大的尊重,常常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耐心细致地为每一名患者进行诊治。
由于心中始终装着患者,他也被患者放在了心里。自工作以来,陈宏生经常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许多患者把他当成了朋友。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者家风,也被陈希光传承。
2022年1月疫情期间,工作不到半年的陈希光毅然加入襄城县人民医院援禹医疗队,到禹州进行支援。在抗疫前线,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不曾喊过一声苦与累。
日常工作中,陈希光刻苦钻研技术,不断提升为患者服务的本领,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名患者,要求自己“既给患者看好病,又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他认为,爷爷、爸爸两代人用几十年实际行动树立起来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者家风,自己一定要传承下去。
陈玉安一家三代行医,全力守护人民群众健康,是襄城县人民医院注重家风教育的一个缩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在“清廉医院”创建过程中,襄城县人民医院积极发挥家庭助廉的独特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清廉家风教育活动,监督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觉修身齐家,实现“清廉医院”建设在家庭阵地全覆盖,以好家风涵养党风政风、扬起清朗院风、塑造清明行风。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清廉家风作为‘清廉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清廉之花’在每一个家庭盛开,实现家风正、院风清、行风明,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襄城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永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