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家庭教育

18岁的成就 不是孩子成功的衡量标准

何心勇,北京师范大学英语文学硕士,英语词汇和语法专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他从事教育20多年,曾先后任教于初中、高中及大学,目前任职于高校。近年来,他致力于家庭教育指导,进行了过百场的演讲,影响了许多孩子和家长。

我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看着眼前的孩子想,他有多么成功?

这样做的家长往往会过分关注两件事:快乐或者成绩。

如果只关注孩子的眼下的快乐而对孩子没要求,那么这样的快乐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如果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就只看到孩子的成就,而不是孩子这个人本身。

我们应该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和成功做准备,培育有后劲,能在35岁、40岁、50岁时成功的人。把目标放长远,我们对于成功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宽了。

成功的成年人是这样的:有价值感和目标,能修补世界,有同情心、爱心和善良的品质,努力、坚韧,心系他人,珍惜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关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有社会智能和情商来促进领导力和协作,能听取建设性的批评,有终生好学的精神,以及好的教育、职业以维持生计。

但倘若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马拉松,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设得更长远,必须要停止去用孩子在18岁时的成就来定义成功。

爱孩子这个人

而不是他们做出的成就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任何考试,任何活动,任何时刻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我们就变成了孩子生活中的老虎,孩子和家长就会天天生活在这种紧张焦虑之中。家长期望孩子能展现出他们的美好天性及优良品质,重点不在于他们取得的外在成就,而在于期望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各方面,有很高的整体质量。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期望而成长。要是家长对孩子有着高期望,孩子往往会为之努力。但是这里一定要强调清楚,高要求并不指的是外在成就,不是全A,也不是获奖和体育荣誉,而是拥有体谅、尊敬、诚实、善良、负责等这些家长希望孩子所拥有的优良品性。如果孩子怕让家长失望,那一定有情感方面的问题;如果家长怕孩子现在失败,那么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失败得更惨,因为孩子小时候没学会怎样正确面对失败。

孩子不是我们炫耀的产品,孩子不是为了取悦于我们而追求,我们就是毫无条件地爱孩子这个人,而不是爱他取得的成绩成就。没有人能够各方面都擅长。

正确定义成功

尊重孩子的自立

培养孩子的长远目标:培养一个健康的成年人。

培养孩子的短期目标:培养孩子好学精神。要是家长给孩子太多压力,孩子不再喜欢学习,孩子将来走的路也就离成功更远。人们的成功往往是因为对学习持续不断地热爱。

培养孩子的中期目标:是找到与孩子兴趣契合的方向,促进对学习的热爱。不是什么名校,而是孩子真正热爱的方向、为之而努力的激情。

要是你把成功定义成去名校,那你就把孩子成长过程变成了名校申请履历表的制作过程。

请通过社交网络上传播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让家长开始寒暄时不谈论孩子去的哪个大学,考试成绩怎么样,而是谈论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是否在寻找自己的兴趣,分享亲子关系。

假如你尊重孩子的自立,孩子反而会离你更近。如果你对孩子说,我要你变得独立,我要你自由,但是独立自由需要你的努力去赢得。如果你这样说,孩子的自我形象会很大,感到自己掌控着自己的行为,知道你支持他的自立,孩子会以独立的自我来与家长相处一辈子。相反,控制孩子,孩子就会远离你。

作为家长也有极限,孩子有时会把家长气疯。这个时候家长需要提醒自己、让自己做到的是爱孩子这个人,给自己时间好好回想一下他们到底是谁,他们的美好天性和品质是什么,那些孩子曾经让你感动的事、那些美好亲昵的时光……

有效的亲子时间

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如何了解孩子是谁,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与孩子相处的高产出时间。如果家长误以为与孩子的高产出时间就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琢磨怎样才能让孩子达到最大的成就,比如成绩与奖项,那么家长永远也不会了解孩子到底是谁。

家长与孩子的高产出时间是晚餐、是与孩子拥抱和亲密、是与孩子平时的谈论和聊天,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这才是最有效的亲子时间,这样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取得更好的成就。

相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短期的成就可能会让他们兴奋一阵子,但是很快他们就会丧失激情与动力。家长需要让孩子发现自我,明确思想,鼓励他们为这个社会和世界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你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照顾好自己,以身作则地示范一个坚韧的人、一个幸福、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有生活意义的强大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如果我们的全部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我们就会使自己的生活黯然失色、缺少情趣和追求,孩子也因此不会对他们的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

(作者为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Dr. Kenneth Ginsburg, 本文由何心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