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让主人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写人作文也是如此,要想充分表达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描写这个人物时,应尽可能地在动作、行为描写上下功夫。
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就是写人“做些什么”“怎么做的”。在练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时,抓动作、行为的描写是很有必要的。动作、行为写得越具体、越生动,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就越突出,人物形象就会更加活灵活现。那么,怎样写好人物的动作、行为呢?
第一,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行为。
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作者为了迅速表现某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采用直接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例如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通过对华老栓和刽子手黑衣人的动作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华老栓的胆小懦弱;一方面表现出刽子手黑衣人的残暴、急躁和贪婪的性格。尤其写刽子手的“嚷”“抢”“扯”“裹”“塞”“抓”“捏”等动作,把一个凶残、贪婪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行为。
通过群众或另外一个人的眼光描写某个人的动作,借此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就是通过他的徒弟曹小三的眼光进行描述的。“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摆来”“摆去”“伴着”“和着”“衔接”“打开”,通过他人的眼光描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第三,抓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动作。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不仅表现在大是大非的关键动作上,还表现在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上。细微的动作往往是人们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什么是细微动作呢?譬如捡起一片纸、擦掉桌子上一个黑点、轻轻撩一下头发、慢吞吞吃饭、工工整整写作业等。一个学生在《老师,老师》一文有这么一段描写:“我的头疼得很厉害,眼皮也睁不开了,趴在课桌上动也不想动。汪老师看见了,立即停止讲课,急忙走到我的课桌前,用手摸了摸我的头说:‘发烧这么厉害,怎么不举手呢?’说着,汪老师赶紧扶着我来到医务室,给我倒水、吃药……”通过描述老师在教学中的琐碎小事,反映了老师时刻关心同学的精神风貌,可谓是“以小见大”。
最后,抓人物在变化发展中的动作。
刻画人物性格,不光描写日常生活中人的动作,还要注意人物在变化发展中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人物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少年时代的性格特点和青年时代的性格特点就有大不同,而中年和老年期的性格更截然有别。
此外,家庭的变迁、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影响人物性格的转移,因此,在写人为主的习作中,抓住人物变化发展期的动作进行描写,也是写好人物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