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最早的雏形形成于周代,在《周礼》一书中,已有关于“中秋”一词的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最初的中秋节是一种祭祀活动,天子向天地祈祷国运昌盛。此后,这种仪式由贵族和士大夫阶层逐渐向民间流传。
中秋节、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月饼等,均源于此。
到了唐代,人民对这种祭月习俗更加重视,中秋节的日期、仪式、习俗在此时基本定型,《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宋代,“月饼”的名称作为中秋节的特定食物也确定下来。到了明清时期,仪式的繁琐、宴饮的规模、习俗的丰富程度都达到巅峰。
与很多传统节日类似的是,中秋节发展到现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但吃月饼和赏月的习俗并未改变。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