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奶奶,黄巴巴,八月十五到俺家,俺家有个大西瓜,让您吃,够您拿,您得保佑俺全家。
在民俗专家、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韩晓民看来,古人崇拜天体,有祭日拜月之举。《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祭日设在早晨,祭月设在晚上。中秋之夜,月至满,亮至极,正是祭拜月亮的最佳时机。帝王拜月,达官贵人跟随,文人墨客附庸,民间仿效,久而久之,便成一节日,称“中秋节”。
古人眼里,万物有灵。月亮凌空高悬,阴晴圆缺,变化有序,极富魅力,先人对月亮的揣测有很多。对事物的崇拜,往往要有具体化的崇拜依托,月亮便成了嫦娥、月老、吴刚、玉兔等神仙的化身或栖息地。
“中秋节的核心在于团圆。农历八月,秋高气爽,不冷不热,秋庄稼收割完毕,终于闲了下来,出门的闺女也该回娘家看看了。带上苹果、李子等时令水果,当然少不了月饼,孝顺的还割上几斤肉,于八月十五之前回娘家,称‘走八月节’。”韩晓民说。
中秋一过,天气渐渐转凉,在外的游子,也该回来更换冬装棉被了。中秋节给了他们回家的理由,为什么不回家呢?
中秋节前,人潮涌动,回家和亲人团聚,早已成为华夏儿女血脉里的涌动。中秋之夜,月明星稀,愿过月的祭品,最终还得落入家人腹中。团圆的一家人,围张小桌儿而坐,分食月饼,品尝瓜果,举头望月,或重温嫦娥奔月神话,或遥望玉兔捣药、吴刚伐桂身影,或拉拉家常、忆忆往事,“月奶奶黄巴巴”的童谣在耳畔反复响起,真的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