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由襄城县衙门里的七班出资组建越调戏班,故称七班戏。民国二年(1912),越调剧种第一个女名伶、毛爱莲的舞阳老乡李桂红进此戏班演出《火焚绣楼》《借闺女》,一炮走红。李桂红扮相俊美,声腔甜润,做功细腻,并对越调进行一系列整理、改编、创新,给越调剧种带来了一场大革命,是第一代越调皇后和越调女演员的鼻祖。1951年,七班戏被襄城县政府正式命名为“襄城县人民越调剧团”。1955年,改名为“襄城县越调一团”。
襄县越调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中,具有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一是极大的兼容性。襄县越调是由南阳一带越调老艺人流入而产生的。所以它具有南阳越调(下路越调)质朴、婉转、细腻、典雅的风格。但是,它在襄城落地生根后,受到上路越调豪放、火爆、明快的影响,同时也有襄城石行越调班、七班戏的融入,呈现出上路、下路共存,越调与民间音乐互动的结构形式。二是鲜明的地域性。襄县越调一经产生就受到了地方方言,民俗风情、审美情趣等本土文化的影响,逐渐由“正装戏”向“外装戏”过渡。三是质朴的平实性。襄县越调来自民间,源于百姓,它的唱词唱腔都非常质朴、平实,群众容易接受,久唱不衰。
(本栏目材料由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